2008年4月30日 星期三

釣魚的效率性

釣魚的效率性



一個人獨自釣魚,其實是最沒有效率而且最辛苦的一條路。



通常成功的釣魚活動會有幾個必備的要素,第一是要有正確的釣場訊息,第二是要有正確的漁汛資訊,第三是要有搭配的釣具及裝備,第四則是要有不錯的運氣。



要順利釣到目標魚種的第一個關鍵要素就是要有正確的釣場訊息,若是找不到魚兒躲藏的正確位置,任憑你裝備再精良、釣魚技巧再怎麼出神入化,能夠釣到魚的機率還是很低。因此第一手正確的釣場資訊,是成功釣到目標魚種的首要要素。



一般來說,獲得釣場資訊的最佳途徑就是透過釣友之間的傳遞訊息,因此交遊廣闊或者是有釣魚團隊奧援的釣魚人,通常都能夠很快地獲得第一手的釣場資訊。從媒體或網路上得到訊息是第二種可行的方式,只不過當釣場消息開始在網路上頭流傳的時候,通常也是這個釣場已經失去了探勘價值的時候。最愚笨的方式是就是自己實地去開發與勘查,這種方式不但費時耗力,而且通常必須經過幾次的密集探勘之後才能找到正確的釣場位置所在,坦白說這並不符合經濟效益與現代人缺乏休假時間的現況。



第二個要素是正確的漁汛資訊,簡單的來說就是什麼時候才是釣魚的最佳時機,這通常牽涉到相當複雜的魚類生態、季節、氣候以及當地環境等等因素,這些資訊的獲得通常必須透過長時間的觀察與紀錄,然後歸納出魚類覓食的模式跟日週活動,從而決定最佳的下竿釣魚時機。獲取這些漁汛資訊的最佳方式還是透過釣友之間的傳遞訊息,或者是有熟悉釣場環境的當地人或資深釣友提供第一手資訊,否則外地人或是初到此地的釣友通常很難獲得這些訊息。



網路上頭或許可以找到一些有參考價值的漁汛期訊息,不過這跟釣場資訊面臨到的問題一樣,這些網路資料的真實性與時效性,其實都遠遠不如透過釣友之間即時的分享與傳遞來得正確。因此最愚笨的方式還是自己實際到水邊去收集第一手的資料,當然這種方式除了同樣的費時耗力外,基本上自己還必須在有關魚類的生態習性方面做許多功課,才能正確地分析及歸納出有幫助的資訊。



第三個要素是關於使用的裝備及技巧方面的資訊,一般來說,有經驗豐富的師父領進門的初學者,通常可以非常輕易地越過裝備與技巧的專業技術門檻,在投入資金添購各種裝備釣具的時候,可以獲得許多專業而且中肯的建議,因此可以大大地減少自我摸索的時間,以及花費不必要的大筆冤枉錢。



儘管網路上會有很多關於裝備方面的訊息,但是花錢買到裝備是一回事,實際上拿到水邊釣魚又是另外一回事,這就像是小說中的武功秘笈一樣,縱使你能夠拿到詳細的武功秘笈及專門的厲害兵器,但是如果沒有辦法同時獲得施展招式的秘笈心法,或者有前輩高手在一旁指導與點撥的話,想要在三載五載間就能夠練就出一身的武功絕學,除非有非常人的聰悟資質,要不然就必須要有千載難逢的際遇造化。



最愚笨的方式依舊還是自己閉起門來摸索,就像現在的我一樣,花了大筆的錢訂閱各國的專門釣魚書刊雜誌,透過大量閱讀第一手資料的方式來獲得許多有用的專門資訊。然後,再依據自己收集到的資料以及想定好的技巧方式,添購各式各樣專門的釣具裝備,拿到水邊自己實際地試驗與研究,在經過不斷地改進與檢討後,拼拼湊湊地摸索出一條自己艱辛走出來的途徑。



基本上,這就是我現在面臨的情況,沒有經驗豐富的前輩師父引領進門,沒有資源豐富的釣魚團隊分享經驗與技術支援,也沒有很多可以互相討論與交流的釣魚朋友,許多技巧觀念就是這樣一點一滴地透過不斷的嘗試與驗證的過程累積下來。



至於第四個關鍵要素運氣的問題,基本上是最不能夠自己掌握的,很少人在出門釣魚之前就有十足的把握一定能夠釣得到魚,只不過能夠有效地掌握到前面三個要素的釣魚人,通常能夠將運氣成分所佔的比率及影響減到極小。



其實最有效率的釣魚方式應該就是加入釣魚社團或是社群,在社團的整體資源共享的背景空間下,隨時可以獲得第一手的釣魚資訊,哪個地方最近什麼魚大咬,吃晨昏還是終日狂咬,釣竿要用多長,釣線要用多少號數,釣組如何搭配,吃餌的深度是多少,釣什麼樣的流水,吃哪一個牌子的釣餌等等,幾乎都可以絲毫不花任何時間及成本就垂手可得。除此之外,出門釣魚可以共乘別人的車,釣魚的餌料消耗品可以大家分攤成本,一夥人吃飯可以熱熱鬧鬧地點大桌菜,爭搶觀光釣場還有人多勢眾的優勢。反正出門釣魚就像是參加旅行團出國觀光一樣,只要把自己的裝備照顧好就可以了,上了車就聊天睡覺,下了車就拿出裝備專心釣魚,輕鬆愉快得很,這應該可以稱得上是所謂的Free-Rider Fishing。



另外一種非常有效率的釣魚形式,我姑且稱之為Information Accumulator,在釣魚部落格的世界有一些成名很早的前輩高手,個人部落格每天的點閱人氣高得不得了,許多遇到釣魚疑難問題或是有心學習的釣友,或者是上門留言請益求教,或者是邀約出門切磋釣魚技巧,這些前輩高手透過這些四通八達的人際網絡可以獲得非常豐富的第一手資訊。本來這些前輩高手就已經具備技巧方面的技術優勢,再透過這種豐富的人際脈絡又可以建立壓倒性的資訊優勢,兩者相輔相成創造出非常驚人的優勢與綜效(Synergy)。



透過這種極其有效率的運作模式,部落格主人可以輕易地在第一時間就親臨魚況奇佳的釣場,也立即就可以掌握到關鍵的裝備及技巧,然後再透過交流及分享吸引更多的人前來聚集與點閱,反覆地創造出如滾雪球般的社群聚集效應,這種Information Accumulator也是非常有效率的釣魚方式。



不管是Free-Rider Fishing或是Information Accumulator,基本上都是建立在「資訊優勢(Information Advantage)」上頭,換句話說,有效率的釣魚方式的基本原則就是要有效地掌握到這種優勢的資訊管道。



回過頭來說,我自己即便是知道在資訊優勢方面的不足,但是或許是先天的個性使然吧,我還是喜歡走孤獨釣魚的這條道路,或許在彌補「資訊優勢」這方面的確花了不少的資源及心力,但是這種自我摸索、Trial-and-Error試誤的過程,卻也充滿了無限的趣味性與挑戰性,更重要的是在這些過程當中讓我對許多釣魚技巧方面的問題,探索得更深入也思考得更透澈,慢慢地累積扎實而且實用的觀念與技巧。



我大學時代常常一個人面對成堆的作業、考試及報告,聰明的同學們總是會三五成群分攤沉重的功課,然後再匯集成為內容豐富、圖文並茂的成果,而人緣不佳的我總是只能一個人辛辛苦苦地找資料、構思點子、分析資料及辛苦打字,常常都是在報告截止當天才能勉勉強強地交出去,通常也很難因此獲得好的成績表現。上課的時候大家都是拿出簡單易懂的中譯本教科書,不但容易閱讀而且可以省下大筆寶貴時間應付考試,而倔強的我堅持一字一句地閱讀原文版教科書,天真的以為能夠因此增加自己外文的能力,常常因此在搞懂文句背後的專業意涵時,已經是大考期限將至的時刻。



雖然那幾年的確非常辛苦,可是長期下來自己在面對問題的時候,經常展現出不錯的分析與歸納的能力,許多問題的對策及癥結都能夠很快地找到應對之道,讓我在工作職場上獲得不錯的表現評價。那英文能力就更是讓我暗自慶幸不已,這些年來的堅持與努力讓我在這方面具備了隨時可以快速地吸收第一手資料的語言能力,這讓我不但在專業領域多所助益,也讓我能夠一窺各國釣魚專業領域的堂奧。



是Free-Rider Fishing也好,是Information Accumulator也罷,其實都是一種非常有效率的釣魚方式,這沒有對與錯的問題,只是一種方式的選擇,就像我選擇獨自釣魚的樂趣一樣,都是一種個人生活哲學的方式而已。

2008年4月28日 星期一

20080427-釣魚日記

20080427-釣魚日記



今天早上我按照計畫來到員山公園後方的宜蘭河上游,來試驗在湍急水流河段以軟蟲釣鱧魚的各種技巧,這是依據我在「泰國鱧魚軟蟲釣法修正策略」這篇備忘文章裡頭所訂定的方向來進行的,上週已經在另外一條大湖溪支流裡頭試驗過部份的釣法,也在今天這處釣場的上游處釣獲一尾兩斤左右的中型鱧魚,初步來看,備忘筆記裡頭所訂定的策略與技巧應該是合理可行的,因此,今天特地來到這處兩岸樹木茂盛、水淺流急的溪流型態釣場來驗證一些軟蟲技巧。



我從來都沒有來這處釣場釣過軟蟲,以前都是來這裡釣溪哥跟土鯽魚,因此對於這處釣場是否藏有鱧魚其實是不清楚的,後來是年初的時候知道Aerolight曾在員山公園後方的水域遇到雷蛙爆咬,才確定這裡的確有泰國鱧魚可供垂釣,不過至今還沒有親自來確認過。



不過今天來這裡釣軟蟲最主要的目的是要來練習這種高難度釣場準確拋投以及晃餌誘魚的技巧,在這種頂頭枝葉生長茂盛,兩岸堆積各種枯幹雜物,水淺流急的水域釣軟蟲,坦白說單單操作上的難度就非常的高,更別說如何揚竿作合以及順利起魚。我從早上大約七點半一直試驗到十點鐘左右,雖然沒有釣到任何的鱧魚,不過在這種難度極高的區域我倒是非常順利地完成各種標點的測試訓練,並且很幸運地完全都沒有因為掛底而損失任何釣組,這種場地的訓練對於我的軟蟲技巧非常有幫助,畢竟不能永遠只會釣乾淨不會掛底的釣場。



今天的訓練經過就以照片說明的方式來交代與紀錄,減少長篇大論的文字敘述。











上圖這種湍急的溪流地貌基本上是不會有鱧魚在流心逗留,唯一可能的是兩岸的雜物堆底下與岸邊的小面積回流區域,不過今天我並沒有以這種湍急流帶作為標點。









上圖對岸的流尾有一些近岸淺水緩流區域,通常會有一些雜物堆積,是比較有可能有鱧魚棲身的區域,不過今天試了幾次之後都沒有咬餌的跡象。







上圖這種近岸處草堆下方的小範圍迴流區也是可能的標點,不過軟蟲要克服水流的難度很高,除了技巧要好之外,也要有好的釣座位置,或許必須考慮以涉水的方式來獲得比較理想的釣座位置。











上圖是員山公園正後方的一處水中雜物區,這是今天遇到難度最高的標點,雖然底下的深處很有可能藏有鱧魚,可是實在是不知道要從何下手,若是在靜止水域的湖區的話,這種區域垂釣難度並不太高,還是有很多技巧可以來選擇及應用,但是在水流湍急複雜的區域,或許要用類似沉底漂流釣的Drop-In釣組才有可能施展得開來,這是今天帶回來研究的第一項功課。







上圖這處潭尾緩流我並沒有嘗試看看,因此並不知道到底底下有沒有鱧魚會來咬餌。







上圖這處淺瀨區域我前後試了大約十來分鐘,在兩岸的流帶邊緣都嘗試過各種技巧,並且利用這個標點來練習準確拋投的熟練度,不過都沒有任何鱧魚來追咬軟蟲,更下方的樹蔭底下今天倒是沒有嘗試,事後想想或許鱧魚都棲身在這個更深處一點的標點也說不一定。













上圖這處樹蔭底下雜物區是今天第二個認真練習的標點,我站在下游側大概不到十公尺處,在非常狹小的空間裏頭以過頭法練習將軟蟲釣組準確地拋投到雜物堆邊緣的水面上,這個標點的難度很高,況且今天又是使用7.6’的長竿拋投,要能在大約只有一公尺左右的拋投廊帶裡頭準確地將軟蟲拋到定點,其實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因此我一方面嘗試看看底下的鱧魚會不會起來吃餌,一方面則藉此機會來練習障礙物空間裏的準確拋投技巧,雖然從頭到尾都沒有鱧魚前來吃餌,不過在練習準確拋投的過程裡頭充滿了許多樂趣跟成就感。













上圖是標準的水生植物漂浮區域,不過這裡的流速相當的顯著,因此並不是想像中那麼容易施展得開,我後來站在下游側順流牽引晃餌,不過都沒有鱧魚從草堆裡頭出來吃餌。事後回想起來我在這個標點的策略太過保守,事實上我應該更直接將軟蟲拋投到草叢的深處,我認為這會有更大的機會釣到鱧魚,兩個禮拜前Nicola就是在這裡釣沉底釣的時候,因為拋投過頭將釣組丟到草叢深處,竟然接連釣上來兩尾全身體色泛紅的大鱧魚,或許這就是這種區域技巧的關鍵所在。











上圖也是標準的水芙蓉雜生區域,在這個區域的右側後來一尾鱧魚將我的Mister Twist 3英吋黃色尾巴軟蟲拖到草叢深處,雖然我有順勢反應揚竿,不過揚竿的力道不夠明顯以至於埋在軟蟲背部的鉤尖沒能順利透出,最後軟蟲硬是被我從魚嘴中拉出來,還是沒能順利著鉤中魚,這種情形已經是老問題了,還是常常在這個地方失敗,真的值得檢討。



我後來在這個區域又練習了大約一個小時的準確拋投,以及水芙蓉區域的跳餌技巧,不過最終還是沒能吸引任何的鱧魚繼續來吃餌。







上圖這處淺水區底下的鱧魚也都沒有吃餌的跡象,雖然嘗試過大約半個小時,不過最後還是失敗了。

















在上圖這段水中枯木的週遭我也嘗試了大概一個小時的時間,只有在上游面的邊緣來輕輕追咬了幾下,其餘的時間都沒有任何來咬餌的跡象,後來因為意外遇到Nicola的緣故,因此就收竿不打算繼續釣下去,結束了今天早上練習的功課。



基本上今天的練習還有幾點需要思考跟改進的,



1. 使用軟蟲的種類太單調,今天為了練習拋投準確度的緣故大多使用Mister Twist 3英吋黃色尾巴軟蟲,中間短暫使用了Mann的6”軟蟲,其他的軟蟲都沒有積極地更換及嘗試,今天應該主動地更換其他種類軟蟲,會因此釣到幾尾鱧魚也說不一定。



2. 基本上搭配3B~5B的咬鉛就可以順利拋投,不過今天為了克服長距離的拋投,還是使用了3B+5B的組合,雖然可以有效地提升拋投距離,可是會明顯增加釣組落水產生的聲響。合理的解決之道不是試圖減低重量,而是應該再增加重量使得拋投距離能夠增加到釣組可以飛到對岸草叢堆的程度,利用草叢堆來消除釣組落水產生的聲響,再讓軟蟲輕巧地滑落到岸邊的水面上,製造出餌料生物落水的假象,以吸引鱧魚上浮前來吃餌。



3. 今天雖然天氣相當晴朗,可是鱧魚的就餌意願並沒有非常的理想,一直到收竿前都沒有看到任何鱧魚浮出水面的跡象,雖然可以看到水芙蓉下方有巨大的黑影隱約現身,不過只來了唯一的一次吃餌,其餘的時間都沒有顯著的跡象,反倒是到了十一點多左右,原本乾乾淨淨的淺水區域突然間來了很多魚類,先是吳郭魚群,後來是溪哥不斷地跳躍,然後看到小野鲤也現身,最後終於看到對岸的水邊浮現大鱧魚的身影,不過因為已經收竿不釣了,因此也無從判斷是不是會繼續前來吃餌,這種現象似乎說明了清晨並不是最佳的下竿時機,或許等到陽光讓河水變得更溫暖的中午,水底下魚群的活力會更好也說不一定。



以上是今天早上練習的心得筆記。





2008年4月23日 星期三

20080413-釣魚日記

20080413-釣魚日記



今天早上其實是不打算出門釣魚的,畢竟昨天釣了一整天的魚,說什麼也不好再出門釣魚,因此就放任習慣早起的自己一路睡到8點多鐘,然而起床後就無論如何再也睡不著的我,似乎是哪裡不對勁般的坐立難安,想來想去大概是沒有出門去釣魚的緣故吧,於是趁著家人都還在睡夢中的此時,開著車來到昨天帶Danny來釣魚的宜蘭河邊丟丟假餌吧。



今天的天氣算是不太理想的陰雨天,況且又是回程雪隧很容易塞車的星期天,因此應該不會遇到大批從台北下來的釣魚客吧。昨天菜園的阿伯說早上來了一大票台北釣客,還帶了一大口冰箱準備帶魚回台北,雖然阿伯說沒看到這些人有釣到什麼魚,可是一想到整個寧靜的河岸邊像菜市場一樣熱鬧,路亞、雷蛙、軟蟲滿天飛的景象就會覺得很累人。因此,我在這邊出沒的時間通常都刻意選在天剛亮的兩個小時,搶在別人開始下竿釣魚的時候先釣過一輪,要不就是天黑時分或是三更半夜,像個鬼魅一般地獨自在漆黑的河岸邊釣魚,比較少像在這個時間還在河岸邊出沒。



我先在昨天Uncle釣得還算不錯的標點試釣了一陣子,果然底下的鱧魚還是很蠢蠢欲動,後來果然在接連失手幾次之後釣上來一尾小傢伙,接著就換到下游一點的地方,心裡想說換換釣點的同時也換換手氣看看,接著就繼續在漂浮草叢邊誘釣藏身底下的大鱧魚。



釣著釣著間,突然從背後出現一個持著釣竿的男人,我仔細一看原來是最近也常常來這裡釣魚的賢哥Beyan,我當時候稍微愣了一下,畢竟完全沒有意料到會在這個時刻遇到這位路亞前輩高手,我稍微禮貌性地點點頭,問候了一聲:「今天釣得好嗎?」,賢哥也是微微一愣,然後稍微遲疑了一下說:「還不錯,大概釣了六尾」。



接下來的大約超過半個小時的時間,兩個人就在河岸邊天南地北地聊開了,雖然一開始的時候賢哥給我的感覺是有點靦腆內向,不過話夾子一旦打開之後整個人就變得神采飛揚了起來,談起關於釣魚的點點滴滴充滿了熱情,後來還自己親自在河邊示範了一些獨門的技巧與觀念,真的誠如Aerolight所言,一個親切、絲毫沒有任何架子的長輩。



兩個人在河岸邊一邊聊天一邊示範著技巧與手法,賢哥還特地拿出他那一整盒傷痕累累、身經百戰的雷蛙軍團給我觀賞,並且針對我的釣法及裝備提出了一些一針見血的專業建議,坦白說實在是有些讓我感到既訝異又佩服。就拿我今天所使用的路亞竿來說,賢哥一開口就說:「你在這種釣場拿長竿子釣軟蟲基本上是正確的作法,只是你這把竿子的調性還是太軟,遇到大鱧魚上鉤鑽入草叢一樣是完全沒勝算」,坦白說,釣竿的調性的確是我最近遭遇到的難題,賢哥還建議我一樣是從軟絲竿裡頭去找合適的產品,像是「墨魚魂」似乎就是一把不錯的竿子,雖然只是簡單的三言兩語,不過已經是讓我佩服的無話可說。



接著賢哥還跟我聊到他在宜蘭住過一段時間的事情,兩個人聊到了這條宜蘭河二十多年來的滄桑與變遷,我才知道原來並不是只有道地的宜蘭人才會對這條美麗的河流充滿感情。後來我留意到賢哥的部落格才發現到原來賢哥也在刻意地保護這些釣場與魚群,許多戰績輝煌的釣遊紀錄都沒有為了炫耀自己的目的而公開。原來,我們都對這條河流抱持著相同的感情,也默默地在做著相同的事情。



聊著聊著間,我提到我之前遇過賢哥兩次的經過,第一次也是在這處相同的河岸邊,在今年年初的時候,有一天清晨我在河的對岸釣野鯉,看到對岸來了一個帶套頭毛線帽釣雷蛙的男人,這個男人拋投雷蛙的手法跟技巧與其他釣手截然不同,因此當時候我好奇的連魚都不釣了,收拾好裝備之後回到車上拿了8倍望遠鏡,然後就遠遠地在河對岸觀賞賢哥釣魚。當時候我透過望遠鏡的鏡頭清楚地看到雷蛙在拋投之後,落入草叢再滑入水中游動的每一個細節,我一再而再地重複觀賞賢哥操控雷蛙的技巧,我當時候心裡其實非常的震撼,因為當天賢哥所使用的一些技巧與手法竟然也是我那段時間裡頭不斷在心裡頭思考琢磨的相同技巧,只是沒想到那天就鮮活地在我眼前表演了一次又一次。那天早上我在河的對岸看了大概20分鐘,接著又回頭開車回到這邊的河岸,換個不同的角度又看了十多分鐘,以不同的角度欣賞賢哥操控雷蛙以及揚竿作合的技巧,坦白說,那一天真的是獲益良多。



今天我當面跟賢哥提到這段偷看釣魚的經過,只是更沒想到賢哥就當場又表演了好幾次非常細膩的控竿技巧,這幾幕示範的動作畫面一直到經過了兩禮拜之後的此時此刻,每個細節幾乎都還清晰鮮活地記在我的腦海中。



第二次見到賢哥也算是不期而遇,兩個月前我帶Ally出門散心,雖然是美其名帶老婆到郊外踏青,但是冰雪聰明的她當然也知道我醉翁之意不在酒,出門踏青是冠冕堂皇的藉口,實則是要到處去探勘釣場及觀賞別人釣魚。那天下午我們一路沿著濱海公路來到52甲濕地,這塊水鳥保護區前幾年還是鼎鼎有名的鱧魚釣場,不過經過北宜高速公路那批泰勞的蹂躪之後釣況已大不如前,然而這裡還是許多老手喜歡來練習技巧的地方,因此,當天也是想說很久都沒來看看了,不知道最近怎麼樣。



我出門看釣場的時候總是一身完全不像釣魚人的裝扮,一身輕裝簡便加上一副雙眼望遠鏡,怎麼看起來都像是業餘的賞鳥客,那天我也是這樣一身的裝扮就站在路邊看賢哥教人釣雷蛙,雖然我自己並不擅長雷強釣法,然而賢哥的每一個技巧與手法,看在也是釣魚老手的我眼中實在是佩服得不得了。



很多人看別人釣魚總是會先看裝備行頭,其實這通常不是準確而正確的切入點,我看人釣魚一定先看眼神,真正投入的釣魚人眼神不但專注而且執著,那是釣魚人才有的眼神。其次看手法,會不會釣魚跟裝備好不好其實完全沒有直接的關係,去看看冬天的東北角就知道了,每塊礁岩上頭擠滿一大堆全身頂級名牌裝備的釣客,海面上一顆顆載浮載沉的高價手工阿波浮標,可是往往釣到黑毛的都是旁邊拿便宜國產磯竿,其貌不揚的在地阿伯仔。最後則是看身形,直接了當的說就是釣魚的架勢,當然這裡的架勢不是硬裝出來很強悍的那種樣子,不是像磯釣的時候常常看到一些拿軟竿細線釣魚的釣客,巴掌大的臭都魚就拉拔得跟中兩三斤豬哥那樣;更直接了當的說就是揚竿的Timing跟確實性,會不會揚竿作合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不是瘋狂大力揚竿的人就是所謂高手,去看看日本釣魚錄影帶裡頭鯽魚名人揚竿的技巧跟熟練度就會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了。



在今天見到賢哥本人實際示範雷蛙技巧之前,我對路亞名人Beyan的印象總是停留在部落格上頭一幅又一幅手持記錄魚獲的照片的刻板印象上,我一直以為賢哥本人應該是殺氣騰騰,手法快速而且乾淨俐落的Specimen Hunter,然而今天在河邊的一席談話以及當場所示範出來的細膩技巧與從容手法,已經全然地推翻了我原來的刻板成見與印象。



金庸的武俠小說「神雕俠侶」裡頭有一段大俠楊過在神鵰的引領之下,找到獨孤求敗埋劍的劍塚所在的故事,在劍塚裡頭所埋葬的三把劍當中,獨孤求敗為其中的一把玄鐵寶劍寫道:「重劍無鋒,大巧不工」,簡單的大意可以解釋為「削鐵如泥的寶劍不一定會有鋒利異常的刀鋒,真正巧奪天工的技藝絕非工整匠氣」,雖然這是虛幻的武俠世界所虛構出來的橋段,可是長久以來我卻始終認為或許這是一種難以企及的釣魚技巧境界,然而我卻在Beyan賢哥所展示的技巧上頭看到了這樣的境界。



今天上午跟賢哥在河邊的這一席對談,讓我著實獲益良多,我回到台北工作生活的這兩週以來,不斷地在心裡頭反覆琢磨思考當天的每一段對話,也不斷地在腦海裡頭反覆地回想賢哥在河岸邊刻意展示給我看的技巧與手法,這些觀念與技巧對於軟蟲釣法已經遭遇到技術瓶頸的我而言,已經激盪出許多充滿原創性與啟發性的想法與技巧。





20080412-釣魚日記

20080412-釣魚日記



我非常喜歡矢口高雄畫的「天才小釣手」系列漫畫,即使是到了現在這個不大不小的年紀,我還是常常會信手從書架上頭拿幾本起來翻閱。在全部37本時報版的漫畫書當中,我最喜歡最後的那ㄧ本完結篇,在這本完結篇當中矢口先生收錄了幾篇精彩的短篇精選漫畫,在極其簡潔的畫格意境當中,矢口先生將釣魚人一生對於釣魚這種戶外活動的熱情,以及與人生所產生的關聯與境界描寫得分外深刻動容,常常讓我在翻閱的同時,亦深深地沉浸在過往歲月的釣魚記憶當中。



我從開始學釣魚的年代開始,其實絕大多數的時間都是一個人獨自釣魚,只有在高中的時候結識了兩個愛好釣魚的同班同學,在那幾年裡頭倒是經常一起相約到宜蘭的河流邊釣魚。只是後來各自離開宜蘭到外縣市求學發展,何老師長期都在萬里山區的偏僻小學教書,平日回宜蘭釣魚的時間也逐年減少;當上建築師的阿超則是每天過著日夜顛倒、沒日沒夜的藝術家生活,只有在瘋磯釣那幾年還算經常在一起釣魚。大學時代的室友雖然也是難得一見的釣魚瘋子,但是或許是個性南辕北轍的緣故,因此也絕少一起相約釣魚。最常一起釣魚的反倒是家裡的Uncle,反正自己家人連約都不用約,想出門釣魚隨時都找得到人,因此,我最常釣魚的伴其實都是家裡的長輩。出來工作這幾年也帶過一些人出門釣魚,不過絕大多數的都是半路玩玩票的傢伙,出門釣魚的時候往往是聯誼應酬的成分居多,要在釣魚的時候圖個清靜往往異常困難。真正堅持到最後把所有溪釣的本事都教完一遍的,就只剩下在同一家公司服務的老孫。



只是,絕大多數的時候我還是一個人獨自釣魚,只是為什麼會喜歡一個人獨自釣魚呢?我從學釣魚開始,除了溪釣有受到Uncle及他釣魚朋友的啟蒙與指點之外,絕大多數的觀念跟技巧都是自己東學西學地拼湊起來的。高中時代曾經為了學所謂「超精微調」的溪釣技巧,還千里迢迢地從宜蘭搭車到新店北新路呂景新先生的家中親自登門請教,然後回家仔細專研幾本快翻到爛掉的釣魚秘訣集,或者有事沒事就跑到溪邊去看人家比賽釣魚,自己再到溪邊半猜半試地磨練自己的技巧。



學不到或是弄不清楚的地方就去釣具店問人,反正釣具店裡頭多的是終日沒事閒閒地大談釣魚經的前輩,客氣虛心地多請教幾次人家就會跟你詳細說明解說,因此常常有事沒事就多逛逛釣具店。到水邊釣魚的時候,一看到新鮮有趣的釣法或是技巧,就想盡辦法在旁邊多花時間觀察,多看、多聽、多問、多思考,然後慢慢地就尋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門路。



出了社會這幾年手頭上的資源慢慢地多了起來,有快速便捷的網際網路隨時可以查閱資料,也能透過網路訂購各國的釣魚裝備以及書刊雜誌,因此,慢慢地自己釣魚的觀念及技巧就豐富開闊起來。即使是如此,我還是習慣一個人默默地在水畔享受釣魚的樂趣,縱使能夠從許多地方獲得釣魚相關的資訊,然而真正教我釣魚技巧與觀念的導師,其實還是水裡頭的這些可敬的對手。



因此,在開始寫自己的部落格之前,我的釣魚世界始終是這樣的獨立而孤絕,有沒有一起出門釣魚的伴從來就不是我擔心的問題,我喜歡一個人來到清晨的水畔,獨自拿起熟悉的裝備揮舞出竿,就像電影「大河戀」裡頭主角在風景絕美的蒙大拿州大黑腳河畔釣鱒魚的場景,許多時候,我會覺得這是自己生活裡頭最為平靜而且悠閒的時刻。



開始寫部落格之後,我的釣魚生活突然間變得熱鬧精采了起來,許多從未謀面的朋友透過無形的網路空間來到我的世界裡頭,剛開始的時候的確是很不習慣,畢竟這個世界裡頭從來就只有我自己跟水裡頭的魚兒,然而慢慢地我就試著習慣透過文字平台跟這些朋友們交流訊息與觀念,儘管如此,我還是從來就沒認真地去思考過跟這些素未謀面的朋友相約出門釣魚。



(下圖:窩在這水泥堤岸下方的Danny,我就是怎麼找都找不著)





Danny是第一個在我部落格上留言的人,從那時候開始我慢慢地透過彼此的對話及對方的部落格了解認識這位素昧平生的朋友。經過大半年的交流之後我感覺著Danny這個人應該是挺有意思的性情中人,於是大概在年初左右我在他的部落格留了一則留言,邀請他等天氣暖和一點來宜蘭河釣釣鱧魚吧。結果沒想到Danny竟然一點反應都沒有,直到一個多禮拜前突然間收到Danny的email,詢問我不久之前釣石斑魚小溪流的GPS座標資料,這傢伙大概是想自己來我地盤上釣魚吧,於是我就順勢跟他邀約一起釣釣魚吧,然後就跟Danny約在今天中午的河邊見面。



只不過今天早上我的行程真的很滿,先是一大清早跟Uncle去湖邊釣鱧魚,然後九點多趕回家帶寶貝女兒去理髮,把四個月的茂盛胎髮一次理光光,理完頭髮之後又跟Ally一起幫小Baby洗完澡,終於忙完所有事情可以出門的時候,已經是中午過12點了。



我開車趕到河邊的時候竟然怎麼都找不到Danny這傢伙,在電話裡頭只是不斷的說他人在溪中釣魚,可是我在幾百公尺長的溪邊找來找去地就是沒看到這傢伙,後來終於才發現Danny竟然就在水泥堤岸的下方跟著一對老夫婦排排坐在溪邊釣魚。剛見面的時候還真的有的奇怪,只不過沒多久就像是老朋友一樣地聊開了,Danny翻開冰箱展示一下上午的釣果,裡頭除了一群石斑溪哥之外,還有一尾大概半斤多重的大竹竿頭,雖然口口聲聲說釣況不好,水裡溪哥都不太吃餌等等,還輕描淡寫地說意外被鯉魚拉斷釣線諸如此類的,這樣子都還直說釣況不好,要是真的釣況好起來那我們還有魚可釣嗎,這傢伙…



我先帶Danny去停好車,然後搭著我的車先去吃員山當地出名的魚丸米粉,原本還很擔心Danny會不習慣宜蘭本地的口味,結果出乎我意料之外Danny不但吃得津津有味地,還不斷地大呼好吃,真是太給面子了。吃完午餐之後我先帶他到附近的河流去繞了一圈,讓他熟悉一下附近的溪流環境,反正這不會是他唯一一次來宜蘭釣魚。一直到兩點多的時候天空開始下起毛毛細雨來,我才跟Danny說:「走吧!去釣鱧魚吧。」



(下圖:今天Danny在這裡第一次跟宜蘭河的鱧魚交手)





我們來到最常去的垃圾場河段,畢竟這一帶的釣場環境比較乾淨,況且鱧魚雖然刁嘴了一點可是還是釣況算穩定的地方,我先在河邊示範了一下軟蟲釣組的基本設計,並且簡單地說明了鱧魚的釣點特色跟晃餌的技巧,然後就讓Danny開始自己釣起魚來。雖然是第一次釣軟蟲,可是像Danny這種釣魚病毒中得很深的人,這些觀念技巧其實兩三下就能夠掌握到訣竅,因此才下竿沒多久Danny就能夠掌握到基本的技巧,並且也的確吸引到鱧魚前來咬餌,只不過揚竿作合的方式及時機尚未熟練,加上天氣突然間變壞以至於鱧魚的食慾相對低落,因此一直到五點鐘左右收竿為止,很可惜都沒有釣上來任何的鱧魚。



(下圖:這尾瘦得不能再瘦的「衣索匹亞」鱧魚,竟然是這樣的貨色出來見客,唉!真是丟臉啊)





在此同時我也開始下竿釣魚,不過實在是有點忐忑不安,畢竟第一次帶人家來釣魚就讓人槓龜也實在是說不過去,過沒多久我終於釣到第一尾鱧魚,這是一尾瘦得不能再瘦的「衣索匹亞」鱧魚,大大的魚頭配上非常瘦弱的身軀,竟然是這樣的貨色出來見遠道而來的Danny,真的是夠了。



到了四點多鐘的時候手機突然響了,剛結束菜園工作的Uncle竟然在數公里之外就聞到魚腥味而前來河邊跟我們會合,結果原本還有藉口說是天氣不好鱧魚不太吃餌的我,竟然在Uncle接連釣上兩尾鱧魚之後變得完全啞口無言,還好Danny還是非常Nice地幫身為東道主的我緩緩頰,直說是自己釣魚技術不好,唉啊!真是難為Danny了。



(下圖:Uncle在短短的半個小時接連釣上來兩尾鱧魚,害我連釣不到魚的藉口都沒了)





我跟Danny在天黑前先離開河邊,留下賭性堅強的Uncle繼續奮戰,Uncle也不忘隨時以電話回報最新戰況,反正這一天傍晚就是出奇的熱鬧。後來在讓Danny回請了一頓晚餐之後,就在約定5/1坪林解禁相見中各自離開回家。



第一次跟網路上的朋友相約出門釣魚其實是非常特別的體驗,不過這也感謝Danny真的是非常的Nice,讓原本應該有些失望的釣遊還多了一點人情味,真的是謝謝你了,Danny。







20080420-釣魚日記

20080420-釣魚日記



上個禮拜跟Beyan在宜蘭河邊的一席對話,讓我在以軟蟲釣泰國鱧魚的觀念與技巧上面,激盪出了不少具有啟發性與原創性的想法,於是特別寫成一篇「泰國鱧魚軟蟲釣法的修正策略」的備忘文章。這個禮拜我在台北幾乎無時無刻不在思考這些觀念與技巧,並且依照這些指導原則去添購了30磅的Spider Stealth強力編織線,今天早上專程到宜蘭河邊去驗證這些新的觀念與技巧。



嚴格來說,今天所採用的觀念與釣組設計其實都是自己或多或少曾經嘗試過,或者是已經使用過一段時間的,只不過這些看似獨立零散的觀念技巧以及操控的手法,原來都可以整合成一套有效率的釣魚技巧。會有這樣突破性的思考與發展,一方面是自己這段時間以來密集的現地試釣已經累積了相當多的問題瓶頸與思考議題,一方面跟Beyan的這一席河邊對話也發揮了打通任督二脈的啟發性效果,讓我在許多觀念技巧的瓶頸突破上終於豁然開朗了起來。



今天一早出門後我先來到垃圾場附近的宜蘭河段,主要是要來試驗水芙蓉區域的跳餌技巧,這種在水生植物茂生區域釣軟蟲的技巧,雖然已經試驗過好一陣子,只不過從來沒有認真去看待這種非常有效率的釣鱧魚技巧。從去年秋天開始,我所使用的軟蟲釣泰國鱧魚的手法,基本上還是以淺河灘及河心邊緣這些區域底層的拖曳攻略為主。這些技巧雖然在某些水底較為乾淨的釣場中相當有效,可是在宜蘭河垃圾場以上這些水生植物茂盛的河段,其實是常有施展不開的無力感。在這處河段裡頭的鱧魚群主要都棲息在茂盛的漂浮水草區域底下,我所使用的軟蟲手法大多只能在邊緣區域誘釣躲藏在草叢深處的鱧魚,在鱧魚群就餌意願還算踴躍的時候,這些手法都還能夠有不錯的釣獲率,然而在活力低落的低水溫時期以及承受極大釣捕壓力的釣點內,我所慣用的這些手法其實是很難吸引鱧魚踴躍前來追咬軟蟲。



(下圖:這處水芙蓉區域是今天修練新技巧的釣場,再次證明這種型態的標點確實是泰國鱧魚的Hot Spot)





我從過年前開始就已經明顯地感受到這種情況,原本還試圖從天氣與氣溫的觀點來思考可能的原因,可是事實證明在同一個時期Beyan的確以雷蛙釣法在相同的河段釣出不錯的成績,顯然氣候的因素絕非鱧魚食慾低落的主要原因。雖然Beyan也觀察到在天氣突然轉變,以至於大氣的氣壓發生顯著變化的時候,棲息在宜蘭河的泰國鱧魚的確會發生相當顯著的食慾改變現象,然而以雷蛙在水草茂生區域認真地誘釣之後,通常也或多或少都能夠引誘到幾次的爆水咬餌,因此,即便是在絕大多數鱧魚群幾乎停止追餌活力的情況下,針對水草區域的攻略手法似乎還是能夠順利地釣到幾尾鱧魚。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思考以軟蟲誘釣泰國鱧魚的修正策略建議,水草區域的攻略技巧似乎就成為我認真思考的方向,因此我按照「泰國鱧魚軟蟲釣法的修正策略」的指導原則,捨棄原先配置中通圓鉛的Carolina式的釣組設計,改採用僅在鉤柄正上方設置一咬合B鉛的極輕量Split Shot釣組設計。此外,包括以前面提到的30磅Spider Stealth編織線取代Fire Line,為了能夠輕巧地操作及拋投此一極輕量的釣組,因此改用了Pokee Driver 7.6’路亞竿,前導線的部份則以柔軟、輕量、纖細及浮水性的8磅Trilene Original單絲尼龍線取代原先使用的沉水性碳纖線,整個釣組設計的調整完全按照備忘文章的基本原則進行。



(下圖:在這淺淺的河灘邊竟然藏匿了許多大型的鱧魚)





在清晨七點鐘左右到達這處水芙蓉區域後,我就遠遠地站在水邊蘆葦沙洲上將輕巧的釣組拋投在水芙蓉的葉子上頭,然後稍微等待片刻之後再輕巧地晃動竿先,製造出吸引鱧魚注意的聲響與震動,接著在輕巧地牽引軟蟲在水芙蓉上頭跳動,再若無事然地滑入水中。



這種策略果然非常的有吸引效果,在這片水深不到30公分的淺水區域,蟄伏在水芙蓉葉片底下的泰國鱧魚在短短的30分鐘內就來追咬了好幾次,只不過都因為咬餌太淺以致於未能準確作合著鉤。後來我在靠近河岸邊的水芙蓉邊緣終於引誘到一尾鱧魚衝出藏身的地方來追咬Mann的6英吋軟蟲,雖然只是一尾40公分左右的小鱧魚,不過仍然相當的有拼勁,我ㄧ方面擔心8磅線程受不住而斷裂,一方面又擔心太大的聲響影響到其他鱧魚產生戒心,在小心的牽引之後終於將魚給提上岸來。



(下圖:第一尾上鉤的鱧魚是在水生芙蓉邊緣釣到的)





(下圖:這尾Mann出品的6英吋軟蟲是最近釣泰國鱧魚釣得最好的軟蟲)





接下來這裡的鱧魚真的就停止吃餌了,顯然剛剛中魚時所產生的聲響的確影響到其他的鱧魚,這也證實了我跟Beyan的看法,說明了棲息在這個區域的泰國鱧魚果然在承受密集的釣捕壓力之後,產生了相當明顯的敏感易受驚嚇的傾向。此外,除了在水生植物密生區域會有鱧魚來追咬軟蟲之外,開放的水域邊緣及淺灘區都完全沒有任何的魚訊,這也似乎說明了天氣不佳的情況下,泰國鱧魚追咬軟蟲的活力的確會大大的降低。



附帶值得一提的是我在其中一處釣點試釣的時候,看到標點內有大批溪哥在水面上跳躍的現象,一般來說溪哥大都會在晨昏的時候躍出水面捕食水面附近的飛蚊及昆蟲,不過這個時候已經是八點多鐘了,而且整個河面上似乎只有這個標點附近有溪哥跳躍的現象,因此我猜想應該是水面下有掠食者在徘徊出沒的緣故吧,於是我試著將軟蟲釣組輕輕地投向溪哥跳躍處附近,才沒試幾竿竿先就被重重地拉了一下,底下的掠食者在軟蟲還在下沉的半途就衝上來追咬,只不過這一次還是沒能掌握好揚竿的時機,所以也就又錯失一次中魚機會。



我在垃圾場附近釣了大約兩個小時,是過了幾處常來釣魚的標點,僅僅在剛下來釣魚的水芙蓉區域有熱烈的咬況,其他的標點內幾乎都沒有追咬的跡象。不過至少證明了我所採用的修正策略基本上是管用的,此外,在揚竿作合的技巧上應該可以考慮採取類似放流手法的手含母線方式,來減少鱧魚追咬軟蟲時候的異樣感,就像是釣毛鉤的手法一樣,右手揮竿來操控釣組,左手則含住母線的餘線來控制放流及出線的程度,一旦半途鱧魚爆水追咬,左手含住母線的手指立即鬆開,讓鱧魚能夠在第一時間在完全沒有阻礙的情形下咬住軟蟲後,再大力揚竿作合強迫中獎,這是我這幾天針對這個問題所思考出來的因應對策。



(下圖:這尾小鱧魚竟然將6英吋的軟蟲吞到只露出半截尾巴,可見得在未經過摧殘的釣場內鱧魚有多凶悍)









離開垃圾場之後我來到上游大湖溪附近的一處緩流溪段,之前來這裡釣溪哥的時候看到不少體型壯碩的鱧魚,因此今天早上的第二個功課就是要來狙擊棲息在流動溪段的泰國鱧魚。我來到釣場的水邊馬上看到一尾大約3斤以上體型的大鱧魚就靠在岸邊休息,下游面的淺水灘以目視就可以看到成群在草邊進進出出的小鱧魚,看來這是一處還沒有被人操爛掉的釣場。



我ㄧ開始就以下游面的淺灘作為標點,果不其然一下竿之後底下的鱧魚馬上就來追咬軟蟲,不過因為都是小魚的緣故因此頻頻脫鉤逃逸,後來果然來了一記比較大的魚訊,我在大力作合之後終於順利地著鉤將魚釣上岸來。結果仔細一看,我剛剛刻意的大力揚竿其實是多此一舉,棲息在這裡的這些鱧魚大概是從未受過軟蟲的欺騙,這尾40公分的小鱧魚竟然將6英吋長的軟蟲整個吞下去,僅僅留下半截尾巴露在魚嘴外面,這簡直是兩三年前剛剛在宜蘭河釣軟蟲時候才會發生的情況,為了將這尾深深吞入喉嚨的軟蟲給弄出來,我還不惜硬是將軟蟲鉤給折彎後取出,避免對這尾小鱧魚造成更多的傷害。



(下圖:為了順利將鉤子從鱧魚的喉嚨取出來,我只得用鉗子將鉤子折彎後再取出來)





接下來底下的鱧魚似乎又因為受到驚嚇而失去了蹤跡,沒多久對岸又來了一位釣魚的老先生,就坐在我才要準備狙擊的野薑花叢旁邊,這下子別想好好的釣魚了。無可奈何之下只得往上游水流湍急的區域試釣看看,結果雖然知道底下的確有大鱧魚棲息,但是卻沒辦法有效地誘惑這些鱧魚前來咬餌,過沒多久我終於還是決定暫時放棄,把這個難題拿回來好好地思考對策後,下一次再過來嚐試看看。



接著我開著車在水源地附近的田間小路上東逛西逛地,結果一些在空照圖上看起來不錯的野塘及溝渠,竟然怎麼找都找不到,在無可奈何之下只得來到尚德村附近的路邊溪流看看,這一處緊鄰著大馬路邊的溪段,從前是我常常來釣溪哥的地方,只不過這十多年來這裡已經完全變成河流的型態,岸邊長滿了濃密的雜草以及農人種的筊白筍,這種地貌當然就是不折不扣的鱧魚標點,雖然站在路邊垂釣的感覺很不舒服,可是也懶得再去尋找其他的標點了,因此就決定還是停下車來開始釣魚。



我站在路的這邊把軟蟲投向對岸的雜草叢下方,以及農人才剛種植好的筊白筍田區域,在大概開始釣魚20分鐘之後,筊白筍田附近來了一記強烈的魚訊,一尾鱧魚將才剛落入水中的軟蟲一口咬住,我連揚竿作合都不用就已經被拉著跑了,這又是另一個很少被人操過的釣場。只不過剛好這個時候編織母線纏住了竿先,我只得小心翼翼地一邊解開竿先的纏線,一邊還要防止水裡頭的鱧魚爆衝而扯斷脆弱的竿先,還好這尾鱧魚在我解線的時候也停在水底休息,等到我解開纏線開始捲線操竿的時候,這尾鱧魚才開始卯起來暴衝,只不過這個時候已經為時已晚,沒幾下子就被我提上岸來。



(下圖:在大馬路邊釣上來的鱧魚,顏色顯然跟棲息的環境背景有密切的關係,是呈現青藍色的體色)





在路人的圍觀下我趕緊拍了幾張檔案照片後便將這尾鱧魚放回水中,然後又繼續地釣了大約十來分鐘,只不過這裡的鱧魚一樣是食慾沒有很好,因此沒多久我便收竿不釣了,反正又多找到一處鱧魚的處女釣場,等下一趟再來好好的試釣一番。



今天早上的釣魚活動就在11點鐘結束,我在三個不同型態的釣場內各釣上一尾鱧魚,初步來看我所擬定的修正策略基本上是可行而且有效的。Spider Stealth編織線的性能相當的讓人感到激賞,因此我開始會把所有的捲線器母線全部更換成這個系列的PE編織線。另外,我今天使用了4~6B的咬合B鉛來釣軟蟲,初步來看效果相當的不錯,不過或許可以嘗試看看更輕量的1B~3B的釣組配置,或許更能夠降低鱧魚的警戒心。今天完全都用Mann出品的5英吋軟蟲來釣魚,軟蟲鉤的部份則改用長柄的Curved Bend軟蟲鉤,整體的表現跟效果都很不錯,或許因此無須過度依賴Super Lock系列軟蟲鉤。



以上今天早上的釣魚心得筆記。







2008年4月20日 星期日

20080419-釣魚日記

20080419-釣魚日記



上個星期跟Uncle第一次到軟埤去到台灣鳢魚,在奮鬥了一個上午之後最後是以槓龜收場,不但連一尾魚都沒有釣到,而且似乎連一點來咬餌的跡象都沒有,只有收竿前在停車場邊的溝渠處來追咬了幾次,不過連一點點揚竿作合的機會都沒有。



回到台北之後,我不斷地在心裡頭思考解決的對策,後來我將幾個改進的作法寫在「台灣鳢魚軟蟲釣法建議策略」這篇不公開的備忘文章裡頭,基本上我觀察到台灣鳢魚在習性及行為模式上,比起自己向來熟悉的泰國鳢魚要來得細膩精敏感許多,上個禮拜會失敗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自己使用釣泰國鳢魚的重裝備,以及誇張激烈的晃餌技巧與手法。



這樣的裝備及手法技巧很容易驚嚇到小心謹慎的台灣鳢魚,因此,在這篇備忘文章裏頭所提到的幾個修正策略,主要集中在如何以纖細輕巧的釣組來誘釣台灣鳢魚,包括了捨棄中通圓鉛的設計,採用輕量的咬合B鉛(Split Shot)來營造輕柔的釣組落水效果;捨棄12磅以上的粗線設計,改採用1.5號左右的碳纖細線,減低鳢魚對於釣線割水所產生的低頻噪音及聲響;此外,改用小型的軟蟲並且搭配低轉速比捲線器,來營造細膩輕巧的晃餌效果,完全捨棄最近釣泰國鳢魚慣用的高轉速比AQ2000MS捲線器,以及4~6英吋長度的大型軟蟲。



因此,今天在釣魚裝備上我依照備忘文章的指導原則,採用了8磅的Trilene Original極柔軟尼龍線,母線則揚棄原來使用的火線,改用相當柔軟順暢的30磅Spider Stealth編織線以及Abu Cardinal 104C捲線器,此外配重上則採用4~6B咬鉛咬合在鉤柄的正上方,形成類似Gig Head Hook的效果,軟蟲則完全使用3英吋以下長度的中小型擺尾軟蟲,鉤子則使用1號及2號小口徑軟蟲鉤來搭配。



(下圖:台灣本土原生鳢魚的體色真的是非常的優美,比起烏漆媽黑的泰國鳢魚要好看非常的多)









在晃餌的手法上則使用極為輕巧細膩的跳餌手法,先將釣組輕聲地剖投到標點內,然後讓軟蟲自然下沉到底部,接著以極為輕巧的動作讓軟蟲在池底附近跳躍前進。一開始使用1 英吋雪白色雙尾蛐(Double Tail Grub),一下竿就來追咬,不過吃餌的動作實在太過細膩輕巧,以至於都來不及反應揚竿作合。後來這尾軟蟲不慎掛底在湖底的蛇籠鐵絲網上,因此只得換上Mr. Twister的3英吋搭配明黃色尾巴的西瓜綠色軟蟲,這款軟蟲對於一、兩斤以下的泰國鳢魚很有吸引力,沒想到對於台灣鳢魚竟然也有不錯的效果,一下竿底下的鳢魚馬上就來追咬,在失手幾次之後,終於來了一個強烈的魚訊,一尾大概35公分的中型鱧魚一口咬住軟蟲而上鉤。台灣鳢魚上鉤之後的力道表現較為活潑一些,雖然力道跟體型不如泰國鳢魚,可是上鉤後奔竄的拼勁相當令人印象深刻。提到岸上之後也不像泰國鳢魚都會乖乖地躺著拍照,而是不斷地跳躍翻滾,很容易因此而增加受到傷害的風險。



(下圖:Mr. Twister的3英吋搭配明黃色尾巴的西瓜綠色軟蟲是釣小鳢魚很好用)





接著這個釣點裡頭的鳢魚又來追咬好幾次,在這個釣點前後大概來咬了十多次,不過都沒有辦法有效地作合著鉤,然後我沿著岸邊逐段試釣,特別針對了橋墩下方的陰影深處,以及岸邊雜草區域及水中枯枝堆積區來試釣,不過直到收竿的10點鐘,3個小時裡頭只釣上來這尾鳢魚,其餘的咬餌跡象都不是相當的鮮明,也不容易判斷揚竿作合的時機點,不過至少上個禮拜的檢討與策略修正應該在大方向上是正確的,先花一點篇幅來檢討今天的釣況及心得。



1. 今天改用了30磅的Spider蜘蛛絲編織線,這款鼎鼎有名的美系編織線果然不同凡響,30磅的釣線線徑只有普通線的1.5號水準,線本身的材質非常的柔軟輕巧,拋投起來感覺到前所未有的順暢感,比起自己慣用的Fire Line實在是好上一大截,前導線線結的強度表現初步來看還算不錯,應該可以改善火線的這個大問題。



2. 今天使用了8磅的Trilene Original極柔軟尼龍線作為前導線,取代了長期使用的碳纖線系,在湖水不會流動的水域來釣魚,這種尼龍線的表現似乎優於碳纖線,輕巧、柔軟、軟蟲泳型活潑,在無須考慮水流的遅滯效應的場合,尼龍線的確是相當不錯的前導線選擇。今天使用8磅線的效果還算不錯,基本上應該對付50公分體型的鳢魚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不過可以考慮使用更為纖細的前導線,我認為搭配極軟的路亞竿的話,甚至於可以用到1.0號碳纖線。



3. 目前我正朝向捨棄中通圓鉛的設計,改採用輕量的咬合B鉛(Split Shot)的方向來思考我的軟蟲釣組,這是為了營造輕柔的釣組落水效果,減低落水聲響驚嚇到敏感的鳢魚群,因而造成食餌意願低落的窘境。以今天早上的情形來看,我使用4B及5B鉛來釣3英吋軟蟲似乎沒有太大的問題,在順暢的Spider編織線幫助下拋投的距離都在15公尺左右,牽引軟蟲的細膩程度與敏感性都相當的不錯,掛底的機率明顯低於使用中通圓鉛設計的場合。此外,今天早上我大膽地嘗試在障礙物叢生的區域牽引軟蟲游行通過,也沒有發生意外掛底的情形,看來似乎這樣的釣組設計是比較合理可行的。



(下圖:上個禮拜Uncle以4英吋的螢光Grub軟蟲釣到這尾鳢魚,可是今天卻完全都沒有任何追咬的跡象)





4. 小號數軟蟲的策略基本上是成功的,除了這尾釣到魚的Mr. Twister的3英吋黃色尾巴綠色軟蟲外,那尾1 英吋雪白色雙尾蛐以及同一款墨綠色Mr. Twister的3英吋軟蟲也都有來追咬,反倒是大型的軟蟲比較沒有追咬的意願。Uncle上個禮拜釣到魚的4英吋的螢光Grub軟蟲,今天完全沒有任何追咬的跡象,泰國鳢魚必殺Killer Worm的Mann 6英吋軟蟲也都沒來咬,似乎更加說明了小尺寸軟蟲策略的合理性。



5. 搭配低轉速捲線器,以輕巧、緩慢、稍微休息停留、彷彿若無事然的晃餌策略似乎是正確的操作手法,我認為這種手法不但對於異常敏感的台灣鳢魚有效,應該也對已經對軟蟲產生戒心的宜蘭河泰國鳢魚會有相同的效果。基本上,鳢魚儘管是貪婪凶惡的魚種,但是卻也具備了敏感纖細的習性與生態,由此來看這樣的手法似乎是正確的作法。



6. 黃昏的時候帶Ally跟她妹妹到上午釣魚的這處湖邊來散步,結果一位台北下來的新手釣客竟然以小尺寸的溪哥Minnow,以拖曳的手法在岸邊釣到一尾15公分左右的小鳢魚。這尾鳢魚的上鉤完全是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原本這位釣客已經要收竿不釣了,在走回到與家人會合的涼亭的路途中,毫無無意義地邊走邊拖曳Minnow,結果竟然有小鳢魚來追咬尾鉤,實在是大大出乎我原先的意料之外。



看來,我最近買的的一些Rapala浮水性的Original Minnow應該也可以拿來這裡試看看,此外,從早上的觀察來看,我倒是認為旋轉量片及Spoon應該也很有效果才對,下一次帶一些Spoon來試看看,應該有釣到魚的可能。



以上是今天到軟埤釣台灣鳢魚的心得筆記。





2008年4月16日 星期三

20080329-釣魚日記-(2/2)

20080329-釣魚日記-(2/2)



在黃昏前的四點鐘左右,我還是忍不住又來到宜蘭河邊一處菜圃邊緣釣鱧魚,雖然經過了一整個早上持著笨重的18尺溪流竿釣石斑魚之後,手臂的確是有那麼一點的酸疼,況且明天一早還要連續開五、六個小時的車到台東旅行釣魚個幾天,不過我終究還是沒有辦法克制想要來河邊釣魚的強烈渴望。



這是一處菜圃邊緣的緩流帶,大約在離岸四公尺的地方有一處水生植物蔓生的區域,植物的正下方水底躲藏著許多大型鱧魚,這裡的釣魚策略是要先將軟蟲拋投超過水面上的漂浮植物區,然後輕巧地牽引軟蟲滑過水面再爬上水生植物堆上,之後輕輕地抖動竿先幫助軟蟲一跳一跳地穿越茂盛的植物頂部,接著從靠近岸邊的植物區邊緣再輕巧地滑入水中,彷彿若無事然地從水面上緩緩地游過中間這段淺灘區。



(下圖:這樣一處不起眼的水生植物漂浮區,底下聚集著相當數量的鱧魚族群)





在軟蟲通過漂浮水生植物區的任何時刻,底下的鱧魚都有可能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攻擊活動中的軟蟲。其中又以軟蟲在水草區域的另一側遭受襲擊的時候失敗的機率最高,這是由於纖細的軟蟲釣組很難將碩大的鱧魚直接硬生生地拖過茂盛的水草安全地上岸來,雖然我通常使用14磅的火線搭配14~17磅的前導線,然而這種釣組以及所搭配的軟蟲竿實在是無法跟雷蛙釣法所使用的雷強竿釣組相提並論,因此在這種情形之下失敗的機率是極高的。



第二種情形是當軟蟲輕巧地爬上漂浮植物區的時候,底下生性敏感的鱧魚察覺到上方植物區的振動與聲響,在悄悄地浮上水面查看後,以令人幾乎難以招架的速度突襲正在草堆上輕巧移動的軟蟲。在這種情形之下,這尾上鉤的鱧魚能否順利地引拔上岸來,有很大的部分決定在我揚竿作合的速度與臨場的反應。只要能夠在第一時間擋住鱧魚反身鑽入草叢深處的奔勢,然後有效地將魚拉出水草底部,這尾鱧魚能否安全上岸大概只剩下時間的問題。只是有超過50%的機率會讓鱧魚鑽入水草深處脫鉤逃逸,反應不及是主要的因素之一,體型巨大的鱧魚上鉤也是常常失敗的原因。



(下圖:在這些水生植物漂浮區邊緣,細心觀察的話都可以看到悄悄浮在表層的大鱧魚,這是雷蛙與軟蟲釣手千萬不能放過的標點)





等到軟蟲從漂浮水草區域輕巧地再次跳入水中的時候,而被尾隨其後的鱧魚從後方襲擊的時候,這種情況下上鉤的鱧魚安全上岸的機率最高。只不過倒底鱧魚大哥們會在什麼時候突然來襲,這是誰都沒有辦法料得準的事情。



我從下竿開始的第一竿,草叢下方的鱧魚就異常踴躍地來襲擊通過漂浮水草區域上的軟蟲,其中還有一次軟蟲還在離水面大約20公分高的水草頂層穿梭跳動的時候,一尾鱧魚以攻擊雷蛙的爆水模式直接從草叢下方躍出水面一口咬住軟蟲而上鉤。在這個很小的區域範圍內總共命中3尾鱧魚,除了躍出水面那尾還看得到身形之外,另外的兩尾鱧魚連身影都沒看到,9尺長的軟蟲竿被硬生生地拉向水面,然後上鉤的鱧魚立刻鑽入水草深處以脫鉤掛底收場。



(下圖:這個水草區域的前緣不斷地有鱧魚突然來襲)





接著大概是被不斷來襲的鱧魚給驚嚇到的緣故,我竟然在拋竿的時候不小心竿先打到插立在菜圃裏頭用來驚嚇鳥群的選舉旗幟,結果路亞竿的竿先硬生生地在第二個絲道環的上方折斷,由於都沒有帶任何備用的竿子我不得已只好繼續以斷掉的竿子來釣軟蟲,這種意外弄斷釣竿的情形已經是半年來的第二次了,真的是傷腦筋啊。



只是沒想到斷了一小截的竿子竟然讓釣竿的調性大幅地提高,接下來的半個小時我終於成功地將一尾不到兩斤的小鱧魚從水草的深處給拉了出來,這是該處標點在黃昏時分前後咬了六、七次之後唯一成功拉上來的一尾鱧魚。



雖然不小心弄斷了這把跟了自己四年多的路亞竿,但是卻也讓我不得不正視找不到合適的鱧魚軟蟲專用竿的這個問題。雖然市面上的路亞竿種類還算很多,但是要能夠找到適合宜蘭河這種稍有流速、水草雜生的釣場環境,其實倒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姑且不論預算上限跟自己的持竿習慣跟喜好,要能夠有足夠的長度及強韌的腰力能夠在水草濃密的區域引拔搏魚,又能夠有纖細敏感的竿先彈性操控輕巧細膩的軟蟲釣組,恐怕要花一些功夫才能找到這樣合適的專用竿子。



(下圖:今天唯一安全上岸的一尾小鱧魚)





今天使用的都是4英吋的Grub單尾軟蟲,白色跟綠色系的都會來咬,今天黃昏鱧魚的高度活力及咬餌意願,應該也是跟天氣恢復晴朗炎熱有關,鱧魚的活動力會受到天氣及氣溫顯著的影響,應該已經是顯而易見的明確事實了,以上是今天黃昏簡短的釣魚心得筆記。







2008年4月15日 星期二

台灣鱧魚軟蟲釣法的建議策略

台灣鱧魚軟蟲釣法的建議策略



禮拜六早上到軟埤去釣本土的台灣鱧魚,結果自己竟然連一尾魚都沒有釣到,雖然是第一次以軟蟲來釣本土鱧魚,不過萬萬沒想到連一個咬訊都沒有只有Uncle釣上來一尾不到30公分的小魚,另外在收竿前miss掉一尾大約相同體型的小魚,雖然當天到處都可以看到鱧魚浮出水面換氣,不過對於我的軟蟲釣組完全沒有追咬的興趣,這幾天我仔細思考之後歸納出幾點原因及改進之道,簡單敘述如下:





1. 鉛粒太重容易驚嚇到敏感的鱧魚



根據我的觀察,本土台灣鱧魚的確比常見的泰國鱧魚要敏感害羞許多,因此星期六早上我使用12磅線搭配1.5錢中通圓鉛,以及大號數的4英吋Grub軟蟲來釣這種魚,基本上並不是合理且恰當的作法。非常容易因為過大的入水聲響而驚嚇到敏感的本土鱧魚,因此在釣組的設計上要使用比釣泰國鱧魚纖細一些的配置,畢竟這裏的本土鱧魚體型超過五十公分以上的機率並不高。建議採用5B左右的B鉛應該已足夠。





2. 採用纖細的釣組設計



基本上應該使用1.5號碳纖線作前導線應該強度已足夠,搭配前述的5B咬鉛及小號數軟蟲,針對岸邊的塊石區及雜草叢應該是正確的釣魚策略。





3. 改用搭配細線的低轉速比的捲線器



上個星期採用搭配14磅Fire Line的高轉速比AQ2000MS捲線器來釣這裏的鱧魚,結果不但過快的轉速太過活化軟蟲的動作,以至於可能因此嚇到水裡的鱧魚,一方面過粗的14磅線割水的聲響可能也是鱧魚不敢大膽咬餌的原因之一。因此建議採用搭配4~6磅細線徑火線的低轉速比Abu C102或100U來釣這裏的本土鱧魚,應該是正確合理的作法。





4. 小尺寸的軟蟲策略



針對異常敏感的本土鱧魚,在軟蟲的選擇上應該採用2~3英吋的小型軟蟲,目前Mr. Twister的3英吋軟蟲、Ecogear的Grass Minnow、Para Max系列以及Double Tail Grub,應該都是可以考慮的產品選擇,下次再去這裡釣鱧魚的時候應該朝這方面去準備合適的軟蟲。





5. 改用Spoon釣鱧魚的可能性



採用旋轉亮片Spoon來釣本土鱧魚似乎也是可以思考的方向之一,下次帶一些Spoon來試看看。





6. 在搭配纖細釣組的同時是不是可以採用軟竿來釣魚?



是不是可以拿7.02”極軟調性V2竿來釣這裡的鱧魚,思考的出發點是以軟竿細線來降低鱧魚的戒心,這種作法在實務上應該是可行的,軟埤這裡的釣場極為乾淨,以軟竿細線來搏魚應該沒有掛底的疑慮,是可以嘗試看看的方向。





以上是針對軟埤的台灣本土鱧魚所提出的思考方向及改進對策。

泰國鱧魚軟蟲釣法的修正策略

泰國鱧魚軟蟲釣法的修正策略


經過了大半年的試驗之後,我在以軟蟲釣泰國鱧魚的觀念、技巧與裝備方面遭遇到幾個階段性的技術瓶頸,經過自己的反覆思考以及與Beyan在河邊的一席對談之後,歸納出以下幾點的建議與作法:

2008年4月9日 星期三

淺談軟蟲的保存與管理

淺談軟蟲的保存與管理



不久之前Roy問我平日是如何管理手頭上各式各樣的軟蟲,這個問題一時之間我還真的是不知道該如何回答。目前我手頭上的軟蟲數量已經超過200包以上,而且還在以每月10包以上的速度在持續增加當中,因此如何有效的管理及保存這些軟蟲,也是一直讓我感到相當頭痛的問題。



坦白說這個問題還真的不知道該從何談起,我想先簡單地針對軟蟲的材質種類與添加物、保存方式、攜帶與補充以及清洗與保養這幾個層面簡單地來說明。





軟蟲的材質種類與添加物



一般來說,軟蟲的材質基本上就是軟質人工橡膠,製造的方法大多是以模鑄的方式一體成型,美國當地的釣具用品超市及網站有專門的軟蟲DIY套件出售給喜歡自己動手的釣友自行製作,一些教人自己手工製作釣具的專門書籍也都有關於這方面詳細的介紹與報導,市面上大概有超過95%以上的軟蟲都是以上述的材質及方式來製造。



這些橡膠材質的軟蟲產品在包裝的時候,為了避免長期保存後產生沾黏與乾裂硬化現象,通常都會添加適當的人工潤滑油來保持軟蟲的彈性及濕潤度。不過,並不是所有的軟蟲產品都會添加潤滑油脂,像是一些魚型的Shad軟蟲本身的材質就比較缺乏彈性,因此並沒有顯著地添加潤滑油脂。通常材質比較柔軟有彈性的Grub及Worm軟蟲表面大多會有一層濕滑的潤滑油脂。



(下圖:並不是所有的軟蟲都會添加潤滑油,像這種Shad魚形軟蟲完全是乾燥的包裝)





除了橡膠材質的軟蟲之外,某些軟蟲其實是由類似紙漿的材質所構成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Berkley的Gulp系列添加了生物萃取液的軟蟲產品。這種軟蟲強調的是能夠在水中散發出可以吸引Bass前來追咬的氣味,軟蟲本身必需能夠有效地吸收這些天然餌食生物的體液萃取物,因此Berkley採用了這種類似紙漿固結物的材質來製作軟蟲。這種軟蟲保存起來很不容易,一但開封之後就要盡快用完,否則裡頭的生物萃取物很快地就會乾涸及劣化,最後整尾軟蟲會變得硬梆梆的無法使用,而且這些會讓Bass很興奮的生物萃取物味道實在是讓人不敢領教,我用了幾次之後就真的怕到了。



(下圖:Berkley出品的這款Gulp蝦虎魚軟蟲(Goby)就是一款添加生物萃取液的加味軟蟲,標榜的是天然吸引效果(The Natural Attraction))





(下圖:Berkley另一款添加生物萃取液的加味軟蟲,後來因為保存不當都硬化成為無法使用的”硬”蟲)





除了幫助軟蟲保持彈性及濕潤度的人工油脂之外,軟蟲產品還會添加其他可以幫助Bass咬餌的添加物,最常見的就是鹽巴及調味料,許多軟蟲產品上頭會有一粒粒白色的顆粒,很多人都會問這個到底是什麼東西,其實這些白晶晶的粒狀物真的是如假包換的鹽巴顆粒。這是由於美國的Bass習性研究報告發現Bass有嗜鹹的食性,因此各家廠商幾乎有志一同地都在軟蟲上頭添加鹽巴顆粒。



(下圖:添加鹽巴是很常見的軟蟲添加物,這包Gonzo Grub上頭的白點就是鹽巴)





(下圖:這包軟蟲的大蒜味非常的刺鼻難聞)





另外一個典型的添加物是大蒜萃取液,這也是因為研究報告發現Bass喜歡Garlic的刺鼻氣味,因此許多軟蟲產品一打開包裝就會聞到一股相當刺鼻的大蒜味。某些軟蟲產品的氣味還會有洋蔥以及其他辛香料的味道,大多數的加味產品都會同時使用鹽巴及潤滑油,因此拿在手上的軟蟲濕濕黏黏的還有刺鼻味,坦白說並不是很好的感覺。



另外一種常見的添加物是染色劑,很多軟蟲產品的顏色都是在鑄模成型之後,以浸漬染色劑的方式添加上去的,特別是常見的螢光綠色、螢光黃色以及某些綠色及暗紅色,都是以這種方式來著色上去的。這種著色軟蟲如果與其他顏色的軟蟲放在一起的話,過不了多久就會相互渲染,最後幾種軟蟲的顏色會變得不倫不類,完全失去原來的色系光澤。



因此在管理手頭上的軟蟲的時候,要先考慮到上述的幾個注意事項,包括了潤滑油脂、添加物以及染色劑,只有材質、添加物、氣味與顏色相近的軟蟲才可以收放在同一個容器包裝裡頭,否則最後的樣貌會讓自己嚇一大跳。





軟蟲的保存方式



軟蟲的保存方式大致上分為未開封新品與開封後兩方面來說明。未開封的同類新品通常就放在乾淨的密封塑膠袋中保存,然後集中放在原來郵寄的紙箱或是特別購買的塑膠密封箱中保存,只要不要放在高溫及太陽照得到的地方,通常保存個一整年都不會有問題。開封後的軟蟲一樣要先將包裝的封口封好,然後放入乾淨的塑膠密封袋中封好之後收入陰涼的地方收藏。



簡單的來說,不管開封與否,一定要設法保持軟蟲原來的濕潤度及彈性,因此放在密封的塑膠袋中不但可以避免溼度流失,而且也可以避免不同氣味的軟蟲產品之間彼此吸收味道。



(下圖:不管有沒有開封過都必須用塑膠密封袋封好保存)







軟蟲的攜帶與補充




基本上,只要不帶出門的話,軟蟲的保存只要注意到保濕及避免高溫及日曬就可以了,然而一旦帶出門去釣魚,不管開封與否或多或少都會受到野外高溫、日曬以及不當外力擠壓等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因此,在出門釣魚的時候如何攜帶及保存軟蟲的補充量,就成了一個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



我所知道的一般釣友都是將所有的軟蟲放在攜行釣魚包裡頭,不管開封與否幾乎都是一包包排放在背包裡頭。這種方式當然也不是不行,不過比較妥當的作法是將每種軟蟲都攜帶個幾尾,依照前面提到的基本原則置放在專用的軟蟲塑膠收納盒當中,一方面在選擇適當的軟蟲種類的時候一目了然,無須把擁擠的釣魚背包東翻西翻過一遍,另一方面也可以減少攜帶的軟蟲數量,無須全程背負沉重的釣魚攜行包。



(下圖:便宜的台製塑膠收納盒拿來裝軟蟲非常的方便,相同種類的放在同一盒好收納)





這些軟蟲或是路亞專用的塑膠保存盒在美國及日本當地的釣具店裡頭很常見,甚至於可以買到功能齊全的機能性整合式背包,不過在台灣的釣具店裡頭大多只能看到幾種昂貴的路亞專用塑膠保存盒,我都是到十元商店去買一個幾十元的家用塑膠道具盒來代替使用,這種道具盒的尺寸大小拿來保存軟蟲相當的方便。



我自己的作法是這樣子的,我的軟蟲的保存、攜帶及補充基本上是分成四個等級在進行的,第一個等級就是庫存品的管理,也就是放在家裡保存塑膠盒裡頭的那些開封或是未開封的產品。第二個等級是補充包的部份,某些我非常喜歡用的軟蟲產品因為消耗量大的緣故,因此都會另外以塑膠密封袋攜帶一些出門釣魚,這些補充包冬天的時候就放後車廂,夏天的時候不是放在提袋裡頭就是放在絕熱的釣魚冰箱裡頭,目的是萬一真的用完的話還是可以有後勤支援,不過坦白說這種用完的情形相當少見。



(下圖:常用的軟蟲補充包以密封袋裝好帶出門)





第三個等級是攜行補充盒,這是因為我手頭上的軟蟲種類實在是很多了,因此我按照軟蟲的外型種類分別以幾個保存盒來攜帶各款的軟蟲出門釣魚,比方說Grub、Worm、Shad、Tube及Frog等等各帶一盒,每一盒裡頭通常有各家廠牌的同型軟蟲數尾,會這樣做的目的是方便挑選各種軟蟲來嘗試,無須一次攜帶成袋的軟蟲出門,也無須臨時在河邊東翻西找地浪費寶貴的釣魚時間。



會這樣做的原因其實還有一個,我的軟蟲收藏基本上可以分成三大類,第一類是喜歡用的Must-Have產品,像是Power Shad、Tab Tail Grub或是Ringed Tail Worm等等,這些種類的軟蟲通常是一定會帶出門的;第二類是試用中的產品,像是不同顏色的Tab Tail Grub,這些軟蟲基本上都是拿來試驗及比較,因此都會找大咬的機會來試驗比較看看不同色系或是泳型的產品在效用上的差異;第三類則是從來都沒用過的新鮮貨,我每個月或多或少都會買幾款新奇有趣的軟蟲產品試玩看看。許多時候還會刻意用全新的產品來釣魚,試驗看看這些新產品是不是會有出人意料之外的效果,其實很多軟蟲產品的功效及使用手法都是以這樣的方式得來的。不過一般的釣友其實無須維持第三級或第二級的軟蟲保管方式,如果出門只是攜帶個幾款必咬軟蟲的話,甚至於連收納盒都無須花錢添購。



(下圖:這些攜行補充盒平日都必須以密封袋封好才不會硬化變質)





第四個等級就是戰鬥包,我會把一些一定會用到的軟蟲產品每款都拿個兩尾集中在一個收納盒裡頭,在河邊釣魚的時候只要拿出這個戰鬥收納盒替換裡頭的軟蟲就可以了,除非某一款軟蟲臨時用完才要取出攜行補充盒裡頭的軟蟲來補給。戰鬥收納盒裡頭的軟蟲基本上是消耗品,反正都是咬到爛掉了再補充。



此外這些使用過的軟蟲多少都會沾上河邊的泥沙、污水的油漬甚至於魚類的體液及傷口的組織殘餘,因此一定要有一盒這樣的戰鬥收納盒,每次出門釣魚用過的軟蟲不管是不是要汰換或清洗,無論如何都不能跟攜行補充盒裡頭的軟蟲新品混雜在一起。回家之後清洗與保養就只要針對這一盒軟蟲就可以,無需每盒軟蟲都翻出來清洗與保養。



無論是攜行補充盒或是戰鬥包平時都必須以大號的塑膠密封袋密封好,免得隔週出門釣魚的時候裡頭的軟蟲已經乾裂與硬化,這是必須注意的地方。



(下圖:真正釣魚的時候只有拿戰鬥包裡頭的軟蟲出來使用,簡單又有效率)







軟蟲的清洗及保養



坦白說,我認為軟蟲基本上是跟釣線及魚鉤一樣都是消耗品,因此並不建議重複使用,不過軟蟲本身的價格並不便宜,十來尾一包的日本貨動輒一百多元,長期下來的確是不小的負擔。因此釣完魚之後的保養大多就是以清水仔細清洗,然後以衛生紙吸乾上頭的水分之後在放回戰鬥包裡頭重複使用。



不過這種作法實際上會有一些問題,首先是軟蟲本身都會有一定程度受傷及劣化的情形,因此即便是清洗乾淨之後重複使用,還是會顯著地發生硬化變質及失去彈性的現象,在水裡頭的泳型生動活潑的程度跟新品還是有明顯的差距。再則,許多軟蟲製造商在環保意識抬頭的情況之下,推出了許多標榜材質會自然生化溶解(Biodegradable Plastic)的軟蟲產品,這些軟蟲在下過水之後其實已經在慢慢的溶解當中,因此也不宜以清水清洗後再回收。



以上是一些我自己平日保存及管理軟蟲的作法,提供給大家參考看看。

2008年4月8日 星期二

20080329-釣魚日記-(1/2)

20080329-釣魚日記-(1/2)



從去年七月在基隆河三貂嶺段釣過溪釣之後,我大概已經有大半年以上的時間不曾在溪流釣過魚了,我這裡所說的溪流釣魚指的當然是以傳統手竿的方式來釣取溪哥、石斑一類的溪流魚類的釣魚方式。這九個月來大多數的時間都在鑽研擬餌釣法,就連自己曾經沉迷過好一陣子的浮游磯釣,這整個冬天也只去釣過那麼唯一的一次。



只是,在清澈湍急的溪流裡頭享受細膩的手竿釣魚的樂趣,一直是讓我始終難以割捨忘懷的。從國中時代在員山尚德村附近的同學家旁邊小溪流學釣溪哥開始,清流釣魚就一直是我最喜愛的釣魚活動。



宜蘭河在員山溫泉以上的河段一直到現在都還是保持著石礫質河床的型態,在二十多年以前,這裡的水質清澈得像是山區潔淨的溪流,石礫質的河底長滿了翠綠色的蝦草,蝦草的深處則躲藏了許多的魚蝦及毛蟹,而河底的沙礫上還有數不清開闔著的金黃色河蜆,成群的大溪哥以及俗稱「溪哥公」的艷麗紅貓在淺岸邊到處穿梭游動著。



(下圖:從前長滿野薑花的河岸現在是硬梆梆的水泥堤岸,翠綠色的蝦草則被墨綠色的金魚輪藻取代)









那個年代釣溪哥真的是簡單到難以想像,十二呎左右的玻璃纖維製手竿,1.5號以上的母線搭配至少0.8號的雙鉤子線,浮標是一個十元的塑膠製品,以現在溪釣的標準來看,這種荷鉛量至少在50號以上的超大浮標,當時的溪哥竟然也能拖著到處亂竄。釣餌也沒有什麼所謂的紅餌一類的東西,都是用像蛆蟲或是紅蚯蚓一類的活餌,找個水流和緩的岸邊就可以釣起魚來了。



這樣的景況大約一直維持到九十年代初期,在沿岸幾處大型養豬場大量排放肥沃廢水到這條平地溪流之後,這裡的水質就一年不如一年。雖然當地的環保單位還是緊密地監看著廢水排放的狀況,但是許多的魚蝦、河蜆、牛屎鯽以及成群的大溪哥從此一去不復返。



最近這兩年來,不知道什麼緣故這裡的水質似乎又有好轉的跡象,雖然溪流底部的優養化情況還是存在,但是溪哥魚群的數量及體型似乎又有回復的跡象。宜蘭河另外一條流經大湖村的支流也有同樣的情形發生,這裡的溪哥族群數量似乎一年好過一年。夏季黃昏時分河面上此起彼落跳躍著的溪哥魚影,彷彿又回到二十多年以前的景況。



只是,這些失去了的終究還是難以完全回復,這幾條平地溪流裡頭的魚群生態已經跟二十多年以前有顯著的不同。現在溪流裡頭的溪哥族群已經不是當年丹氏鱲獨大的情況,從北勢溪移植過來的平頷鱲及闊嘴郎已經具備相當的族群規模。除此之外,溪流石班也在這裡繁衍適應得很好,更不用說是竹竿頭及泰國鯽魚了。從前草叢邊色澤艷麗的台灣本土鱧魚,現在已經被怪物般的泰國鱧魚給取代,河底翠綠的蝦草也換成墨綠色的金魚輪藻,一切的一切都像是喚不回的過往記憶,永遠的回不來了。



(下圖:原產於北勢溪的平頷鱲溪哥現在已經在宜蘭落地生根)









前一陣子跟Uncle兩個人沿著溪畔找尋釣點的時候,就已經在心裡頭醞釀著找一天來這裡重溫一下兒時釣魚的回憶,剛好今天一早是涼爽宜人的好天氣,於是拿出了很久都沒有出來見客的溪流釣裝備來到這裡釣溪哥。



我從路邊的溪段開始順流釣魚,18呎第三代Shimano天平溪流竿搭配著1.5號母線,0.5號的碳纖子線綁著5號單鉤秋田狐,媲美當年塑膠浮標的30號超大手工浮標,以及簡單調製的伊磨餌與吐司麵包,就這樣開始釣起溪哥來了。



雖然水裡頭的溪哥成群地在瀨尾奔竄,但是對於吐司麵包跟伊磨餌似乎興趣缺缺,反倒是成群12、3公分的石斑魚不斷地來追咬吐司麵包餌,我從大約七點一直釣到十點半左右,大概釣了兩斤多的石班與溪哥,不過石班魚上鉤的數量明顯超過溪哥的釣獲率,在大阿姨的要求下我破例殺生將魚全部帶回家烹煮,對於很少殺生的我來說這種感覺很奇怪。



在沿著河岸邊釣溪哥的同時,我也不斷觀察其他魚群的狀況,在一些水草的邊緣及迴流處可以看到一些1~2斤左右的小鯉魚棲息期間,河邊緩流區的底部也可以看到小的泰國鱧魚蟄伏在沙地上,當然成群不吃餌的溪哥魚到處穿梭飛舞的景況倒是挺壯觀的。



(下圖:回流處成群的小鯉魚浮出水面嬉戲玩耍)





宜蘭河流域的溪流石班會繁衍生長得這麼好,其實是超乎我的想像與預期的,宜蘭河從市區的攔河堰開始一直到最上游的源頭,這些外來的溪流石班竟然在短短的十年間成為具有相當規模的優勢魚種。在十年以前宜蘭縣境是完全不出產石斑跟一支花這兩種溪流魚種,以茣荖坑溪為例,在1995年左右一支花這種魚種竟然在短短的一兩年內取代了原來的丹氏鱲溪哥成為主流優勢族群。



至於宜蘭河現在石斑魚氾濫的情況,坦白說我跟Uncle應該也是元兇之一,在九十年代初期,我跟Uncle從北勢溪坪林附近溪段移植過好幾次的石斑魚到宜蘭河上游的大湖溪流域,以及蘭陽溪的粗坑溪支流裡頭。在放流的隔年大湖溪下游就可以看到許多石斑魚的魚苗,又隔沒幾年就能夠在員山國小附近的河段釣到石斑成魚,然後最後變成現在到處都是石斑魚的情況。



(下圖:今天破例殺生的釣果,只是為了滿足家人嚐鮮的口腹之慾)





不過,我很確定竹竿頭跟平頷鱲不是我們放流的,這應該是尚德村附近以前溪哥養殖場所流放出來的結果吧。現在宜蘭縣境包括了茣荖坑溪、得子口溪、北門溪都已經有石斑魚的蹤跡,這更是當年我跟Uncle所難以預期與想像的結果。

 

這些年來我常常跟Uncle談到當年放流石斑魚這件事,以現在的觀點來看當年的這種舉動的確是非常的自私,僅僅只是為了方便自己在家鄉的溪流裡頭釣取這種拼勁十足的溪流魚種,而罔顧了不當放流對於整體溪流生態體系的衝擊與傷害,坦白說,這是一件相當愚蠢的事情。

 



~~~~~~~~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