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6日 星期四

夏季泰國鱧魚的幾個基本技巧與觀念

夏季泰國鱧魚的幾個基本技巧與觀念



1. 動作要輕巧細膩



動作一定要輕巧,不管是拋竿、釣組落水、晃餌誘魚等,都必須謹記動作細膩輕巧的基本要求。泰國鱧魚雖然是體型巨大的淡水魚類,但是在蟄伏偷襲獵物所表現出來的輕巧與細膩,是超乎一般人意料外的。從實際的釣魚經驗來看,泰國鱧魚對於河岸邊的振動以及水面的騷動聲響是非常的敏感的,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會讓鱧魚潛伏在底層,或者是轉身隱沒到水草深處。



不過鱧魚基於貪婪的天性還是會忍不住探頭出來查看晃動中的假餌,通常的情況是悄悄地從藏身的水草深處探出頭來,先是保持觀望一陣子,這個時候會有兩種情況發生,第一種情形是在假餌通過的時候突然發動攻擊,這種情況最常發生在使用Top Water系列假餌的時候,像是最受到歡迎的雷蛙。



第二種情況則是靜悄悄地以貼近池底的姿態,尾隨在游動中的軟蟲後方,然後試探性地追咬看看,這種情形通常會讓我措手不及,完全來不及掌握到揚竿的時機點,除非鉤尖突出的角度跟位置相當的理想,讓鱧魚自己不小心被勾到而上勾,否則大多會在第一時間就將軟蟲吐了出來,造成脫鉤逃逸的情況。





2. 銳利的高品質軟蟲鉤



因此,第二個建議就是要採用鉤尖銳利、高品質的軟蟲鉤,鱧魚的嘴部相當的堅硬,特別是牙齒密生的部位常常會讓魚鉤偏移,因此要用高品質的軟蟲鉤才夠銳利。目前我使用的都是廉價的大包裝軟蟲鉤,這是因為在嘗試學習的階段使用廉價的鉤子比較划算,不過現在開始要改變採購的策略,下次要開始購買量少質精、高品質的名牌魚鉤,目前來看似乎還是日系的Gamakatsu及Owner比較適用,這是下個階段的改變策略之一。





3. 伸縮率低的釣線材質



由於鱧魚試探性咬餌的動作很輕,因此釣線的伸縮率會決定性地影響到釣獲率,這有兩個關鍵性要考慮,第一,伸縮率大的釣線傳遞細微魚訊的敏銳度會受到釣線懸垂效應(Suspension Effect)的影響而大幅減低,因此伸縮率顯著的尼龍單絲線雖然有緩衝的效果,但是不利於魚訊的傳達,因此,必須改用伸縮率低的超級釣線(Super Line),像是Fire Line或是Spider都是不錯的選擇。



第二個關鍵性是作合著鉤的準確程度,由於鱧魚咬餌的動作相當的細膩,因此在許多情況下都必須配合大力揚竿作合來強迫上鉤,因此釣線的伸縮率會遲緩作合力道的準確性,許多時候都會造成鱧魚掙扎幾下之後就脫鉤逃逸。因此,使用伸縮率低的母線應該都是必要的。





4. 水阻力低的碳纖線



使用切水性良好、比重高、伸縮率低的碳纖線作為前導線,可以有效地控制軟蟲的泳型,敏銳地傳遞輕微的咬餌訊息,以及確實的揚竿作合力道。碳纖線的這些基本特性對於釣獲效率的影響非常的顯著,我曾經不只一次想要嘗試單絲尼龍線材質作為前導線,然而就是沒有辦法滿足切水性能的要求,因此,不管是溪釣何氏棘魞或者是河釣鱧魚,碳纖材質的釣線都已經是前導線的標準規格配備了。





5. 捲線器煞車鈕要旋緊



在釣鱧魚的時候捲線器煞車鈕一定要旋緊,一般人的作法都是將煞車閥調到適當的出線鬆緊力道,避免因為大鱧魚上鉤之後暴衝的力道拉斷釣線,然而實際發生的情形是未旋緊的煞車會讓鱧魚著鉤的程度不夠確實,常常因此而讓鱧魚脫鉤逃逸。合理的作法是先將煞車鈕旋緊,等到確定鱧魚上鉤之後先已熟練的技巧化解掉前面幾個暴衝的力道,然後同時調鬆原本旋緊的煞車閥,減低釣組及釣竿所承受的力道,雖然還是會有意外斷線或斷竿的風險,然而在取捨之間還是要先求確實作合著鉤,再來應付大鱧魚暴衝力道所引致的風險。





6. 軟蟲的種類



天氣轉為炎熱之後,宜蘭河鱧魚對於Grub軟蟲的興趣似乎明顯高於其他種類的軟蟲,特別是4英吋大小的Fat Grub效果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好。去年秋天這款Fat Grub也釣出不錯的成績,似乎是高水溫時期鱧魚喜歡追咬的軟蟲類型。另外一款效果優異的Grub則因為都沒有帶出門的緣故,因此也無從比較其效果及適用性。



反倒是Mnn的6英吋魚型軟蟲似乎並沒有預期的效果表現,其他幾款螢光色系及白色系的Grub也沒有好的釣果,南瓜色(Pumpkin)及西瓜綠色(Watermelon Seed)似乎一直都是鱧魚喜愛的顏色。





2008年6月23日 星期一

The Spoon with Spinner Blade

The Spoon with Spinner Blade



Last Saturday, I found a fast run in river to test the innovative ideas for spoon. Those spoons are made from spinner blades and modified to act as a typical spoon lure. The ideas came from the spinner blade I purchased from Cabelas’ Fishing Shop. Originally I was thinking about the possibility of making a spoon from spinner blade. I thought it is pretty much possible to reach a successful performance. But there still existed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lures.



First, spinner blade is much lighter and thinner than typical spoon blade. The body weight required for casting to a long distance is obviously different also. For improving the cast-ability of spinner blade, it is necessary to add a split shot on rig. But the additional split shot will reduce the lure activity in motion, especially for conventional spoon lure. When it come to spinner blade, it is really difficult to cast the light rig and keep it at the right depth without any additional spilt shot.



Second, the light body of spinner blade will result in an unstable, over-active motion mode. The unstableness is a disadvantage of controlling and strolling, while an advantage of giving a much active and vivid performance to get a strike. It depends on how you think about it and the strategy you adopt.



(Figure: the combo spoons act as a realistic prey fish in water.)





Third, the light body weight of spinner blades will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possibility of snagging by rocks on river bottom. When I was strolling spoon lure in Hua-lien River, there were always some chances to get a snap due to losing strolling speed, especially for downstream strolling. I used a high gear-ration spinning reel to relieve this problem. For lighter spinner blades, it is less possible to sink when losing strolling speed, and much easier to keep a constant speed by low gear-ratio reel. Also, it is much easier to give spoon active and delicate motion performances without often focusing on keeping strolling speed.



I used #5 or #7 willow-leaf spinner blade as the main body of spoon. I drilled a hole at the other end of blade for connecting hook and tail blade. Gold and silver blades are good options for spinibarbus because they like to chase flashing and glittering lure. Then, add a #2 split ring on the hole and connect a #1 hook, a #2 or #3 Colorado blade as tail spinner.



I adopted two type Colorado blades as tail spinner, the flat and deep types. The motion performance is obviously more active for flat type than deep type. It is possible to adopt Indiana blade to get a more active motion mode than Colorado blades. The combo spoons seem to perform as a realistic prey fish in water. I think it is really attractive to spinibarbus and certainly get a strike. I will prove my point of view in the fishing trip this weekend.





2008年6月17日 星期二

20080526-蔚藍色的海岸公路-第三天

20080526-蔚藍色的海岸公路-第三天

半夜裡,我不知怎麼地清醒了過來,然後就無論如何怎麼都睡不著了。落地窗外的海岸邊傳來一陣又一陣輕緩柔和的海浪拍岸聲,偶爾幾聲遠方傳來的狗吠聲劃破了寧靜的夜空,透過半撩半遮的窗簾邊,我靜靜地注視著遠方逐漸青白的海際線。

2008年6月16日 星期一

20080608-釣魚日記

20080608-釣魚日記



今天早上一大早就出門買祭拜用的豬肉及蔬菜,忙完這些事情的時候時間才不過是清晨的六點半,因此我若無其事地出門來到這兩天釣鱧魚的河邊,想來試驗看看到底是不是清晨的釣況比較理想。因為稍晚還要忙著家裡拜拜的事情,因此只能釣短短一個小時的時間,因此在大約6:45~7:45的一個小時裡頭,我還是針對了昨天的釣場來試釣鱧魚。



今天的主要目的是要試驗最近剛買到的Shakespeare Cajun Red Line紅色單絲尼龍線的功效,我買的是6磅規格的釣線,使用前天才拿到的第二顆Okuma AQ2000MS捲線器來試釣,原本對於這款線的期待很高,很想看看這款在美國造成不小話題的紅色尼龍線到底功效有多好,因此在早上回台北之前還是特地跑來試驗看看。



今天的天候狀況比前兩天好,大概是要開始晴朗的天氣,除此之外,釣場型態、標點位置、使用釣組、手法及策略等,都與前兩天大同小異。不過這一個小時都沒有釣上來任何的鱧魚,唯一的一尾魚是作合時候意外扯斷線結逃逸的小鱧魚。



這款Cajun Red Line紅色單絲尼龍線的柔軟度不錯,記憶效應似乎也不明顯,但是拋投的時候似乎阻力效應相當的明顯。由於今天河邊並沒有明顯的風勢,因此應該是潮濕的空氣所產生的黏滯性造成拋投的阻力過大。



(下圖:這款Shakespeare Cajun Red Line紅色單絲尼龍線的懸垂效應相當的明顯)





此外,為了測試這款釣線的切水性能,我完全沒有使用任何的前導線,直接將軟蟲連接在尼龍線上,結果實際的測試結果顯示除了前面提到的拋投問題之外,這款尼龍線的切水性能不理想,明顯的水阻力會在牽引晃餌的時候造成擬餌過份上浮的情形,這個情形當然是可以以碳纖維前導線來克服,但是第三個缺點就比較不容易順利解決,原來是這款釣線的懸垂效應相當的明顯,換句話說水面上的餘線長度要比一般的編織線要來得長許多,過分延長的餘線及明顯的材質伸縮率讓晃餌的動作有不同相(Phase Lag)的問題,亦即水裡頭的擬餌會跟竿先的晃餌動作發生一個時間差,這對傳遞魚訊與即時揚竿作合會有很不順暢的感覺。



這種問題在使用編織PE線或是火線的時候幾乎不存在,這兩款超級釣線的比重極輕因此不會有過分的餘線懸垂效應,此外幾乎沒有任何伸縮率的材質特性也讓傳遞魚訊及揚竿作合乾淨俐落,絲毫不拖泥帶水。



後來在試驗了大概十多分鐘之後,我還是換成搭配Spider編織線的Abu C102捲線器及碳纖導線的釣組,結果立刻可以鮮明地感受到兩者之間在順暢性及敏銳度上頭的差異。後來我在岸邊拖行擬餌的時候來了一個非常鮮明的魚訊,我立刻大力揚竿作合,結果繃的一聲釣線竟然拉斷了,同一時間一尾30公分左右的小鱧魚被驚嚇得躍出水面,不知道是這尾小鱧魚來上鉤的,還是底下還有一尾拉斷線的龐然大物,反正釣線在線結的位置上頭斷裂是眼前不爭的事實。



看起來Spider編織線線結劣化的情形還在持續當中,我對於這款拋投性能異常優異的超級釣線似乎慢慢地失去了信心,從前使用Fire Line的時候雖然拋投性能不甚理想,但是至少抵抗動態載重及疲勞強度的表現似乎還在水準以上,不像這款Spider如此的脆弱不理想。



相同的情形也發生在上一次去花蓮溪釣魚的時候,10磅的Spider在經過半天的重複使用之後,竟然在拋投的時候從線結地方整個崩裂,整組Spoon像子彈一樣飛射出去,顯然Spider的疲勞強度會是長時間釣魚的一大隱憂。



今天的軟蟲還是以Grub的效果比較理想,不過因為釣魚的時間不長,因此也沒多加比較,無從加以驗證。



以上是今天清晨一個小時的釣魚心得日記。





20080607-釣魚日記

20080607-釣魚日記



經過昨天傍晚的試驗之後,今天一早5點多我就來到河岸邊嘗試一些修正的策略,到7:45分收竿為止,一共釣上來2尾鱧魚。下午天黑前我又去釣了大概兩個小時,不過都沒釣上來任何的鱧魚。



今天的天氣還是跟昨天一樣是陰天有雨,釣場與標點也跟昨天一樣,不過今天早上特別針對上游面大片水草區來試釣,下午則跟昨天一樣是釣下游面的淺灘區。釣組與手法上頭則改為固定咬鉛的Carolina Rig,果然一如預期釣到兩尾鱧魚。兩尾鱧魚都是在水草邊緣大約1~2公尺處釣到的,應該是受到軟蟲的吸引而從水草底層出來追咬。



在上午05:30~06:45之間這片區域的鱧魚熱烈地追咬了一陣,後來我在送老媽去參加活動後回過頭又來試釣了大約50分鐘,從07:10~08:00左右也來追咬了幾次,只不過沒有ㄧ個小時前那麼熱烈,也沒有再拉上來任何的鱧魚。當天黃昏時分的釣況跟昨天同一個時段類似,咬餌的意願並沒有相當的熱烈,到天黑前也都沒有釣到任何的魚。



(下圖:今天釣上來的第一尾鱧魚)





(下圖:第二尾鱧魚)





今天的情況大致上跟昨天類似,簡單的分析及回顧一下:



1. 清晨的釣況似乎明顯地優於黃昏的咬況,在天亮之後到八點左右鱧魚似乎都有不錯的咬餌意願,在幾個釣魚人常常造訪的河段裡頭,鱧魚的就餌意願似乎有逐漸刁嘴的趨勢,黃昏的釣況似乎不如去年同一時期。



2. Spider編織線斷裂的情形還是沒有改善,採用雙股線結的方式依舊會有相當的比例會斷裂。



3. 今天Carolina Rig的功效明顯地顯現出來,雖然沒有使用阻力小的中通鉛設計,不過大約20公分長的散尾線段還是讓軟蟲的泳型活潑許多,也是能夠因此順利釣到魚的原因吧。



4. 今天的鱧魚似乎對於Fat Grub的興趣很濃,南瓜色(Pumpkin)系的大肥蛐似乎都能讓鱧魚從水草深處潛行出來尾隨追咬。我所採取的方式是將軟蟲拋投到水生植物的上方或是邊緣,然後輕巧地讓軟蟲滑入水中,稍微等待片刻之後再悄悄地牽引Grub在底層潛行,配鉛的重量要稍微重一些,讓鉛粒在底層拖行颳起一陣泥霧,製造出後方的Grub類似驚慌逃竄的假象,果然能吸引鱧魚從後方尾隨來追咬。







5. 我發現到鱧魚捕食Grub的時候都是非常的安靜輕巧,使用Power Shad的時候也有相同的情形,似乎都是以相當隱密的方式悄悄地尾隨在Grub的後方伺機追咬,因此牽引Grub的手法應該要有緩有急,已不同的節奏來吸引鱧魚追咬。配鉛的重量宜盡量輕巧,不過也必須能夠讓Grub適度保持在池底拖曳而行的姿態,這種策略似乎已經是Grub的標準手法。



6. Fat Grub似乎在夏天的效果不錯,今天沒有帶ZBC墨綠色的Curly Grub,因此不知道這款Killer Worm是不是也有以往神奇的功效。Mann的6英吋軟蟲在這處河段的效果好像沒有特別的理想,之前的經驗似乎都沒有釣到什麼鱧魚,反倒是在上游垃圾場的淺灘及下游慶和橋附近的河段還頗有功效,這其中的效果差異必然有我還不能理解的原因,這也意味著在不同的釣場、標點、天候、時段下,各種擬餌的效果都可能會有出人意料之外的差異性存在。



7. 黃昏的鱧魚釣況似乎比清晨來得較不理想,這是目前宜蘭河邊這處釣場的現況,要再多加留意及比較看看,是不是能夠發現到潛在的原因跟因應策略。



8. 綜而言之,Grub似乎還是釣鱧魚相當有效的軟蟲擬餌,搭配的釣組還是以Carolina Rig比較可行且有效,要搭配緩慢有節奏的牽引的手法,並且專注於鱧魚出其不意的追咬行為上,才是正確的誘釣策略。



以上是今天的釣魚心得筆記。







20080606-釣魚日記

20080606-釣魚日記



今天下午請了半個小時的假提前回宜蘭,一方面是處理新房子的事情,一方面明天早上要帶妞妞去打預防針,避免因為太晚回來以至於路途上塞車。後來事情在大約四點半就全部處理妥當,於是利用天黑前的兩個小時來到宜蘭河釣鱧魚。



今天的天氣是陰天偶有小雨,釣場選在中山橋上游最常釣到大魚的淺灘地,標點的位置則是以岸邊的水生植物邊緣,以及河心的障礙物周邊這一類傳統的鱧魚標點。今天使用9尺長的軟絲竿搭配Abu C102捲線器,20磅的Spider編織線,5尺長12磅的Vanish前導線。軟蟲則以顏色鮮豔的Grub以及6英吋的Mann魚型軟蟲為主。配鉛則以5B及6B的咬鉛,咬合在鉤柄上方的位置上,採用的手法以岸邊水生植物區上方直接攻略,以及橫越過水中障礙物的方式操作。



一直到天黑前的兩個小時的時間裡頭,一共來追咬三次,第一次是鉤到水中的一小段沉木,在用力拉扯之下這段沉木被我拉出河底,然後在水面上拖曳著滑行,結果岸邊水草區底下一尾大約兩斤半的鱧魚瞬間衝出來追咬鉤在沉木上的軟蟲,然後又一溜煙地回到藏身的水草底下,這是鱧魚攻擊Top Water擬餌的標準情況,只可惜沒能釣到這尾魚。



第二次是在拉近到面前大約10呎左右距離的時候,竿先傳來一陣鮮明的抖動,一揚竿果然傳來明顯的抵抗力,可是由於捲線器的煞車沒調緊的緣故,導致揚竿作合的力道不夠確實,結果沒兩下就又被脫鉤逃逸,看起來鎖緊煞車閥似乎是必要的手段。



最後一次來咬餌的力道也很確實,只不過這一次卻是因為煞車調緊的緣故,導致在揚竿作合的時候突然間崩斷了線,仔細一看才知道是在Spider與前導線連接的地方崩斷了,而且是斷在Spider上頭,沒想到20磅的Spider結節強度竟然這麼脆弱,自從上一次試用之後這捆線大概就放了一個月都沒使用,是因為這樣子而劣化了嗎?



(下圖:天氣開始炎熱之後水邊的水生植物開始茂盛生長,讓整個岸邊的鱧魚生態出現明顯的變化)













今天傍晚兩個小時的釣魚似乎又浮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現象及問題,簡單的敘述及討論如下:



1. 最近天氣開始變得炎熱之後,水邊的水生植物開始異常茂盛地生長起來,讓整個岸邊的鱧魚生態出現明顯的變化。原本這裡的鱧魚因為缺乏岸邊植物的遮蔽,因此都是棲身在河心的水中障礙物邊緣,可是今天的大鱧魚竟然都在岸邊的植物區底下出沒,岸邊植物下方不時傳來陣陣的騷動,因此標點的位置應該針對岸邊的植物區邊緣。



2. Spider編織線的結節強度是不是遠遠不如預期?從今天意外斷裂的情形來看,顯然不如之前使用的Fire Line,或許這也是為何雷蛙的釣手都使用高達80磅的編織線來釣魚。看來原先對於Spider強度表現的樂觀期待,恐怕得重新評估與思考。



3. Albright線結的強度問題還是一直沒有辦法有效地解決,我今天嘗試以雙股編織線來製作線結,初步來看的確可以增加線結的強度,只不過收線頭的時候要仔細地收齊,線結強度表現才不會打折扣。不過後來又因為掛底而斷了幾次線,結果顯示斷裂的位置還是在線頭上方的釣線本體上,顯然線結本身強度不是問題的根源,弱點是發生在釣線本體上頭,這就比較不知道該如何改善解決了。



4. 在這種平坦的淺水域釣鱧魚似乎還是得用半活動式的Carolina Rig比較理想,今天使用咬鉛在鉤柄上方的設計,原本是希望針對水生植物區來攻略,可是在傳遞魚訊上頭並不是非常的順暢,可能跟吃餌的阻力太顯著有關。此外,這種咬鉛設計在軟蟲泳型的表現上太過活潑,或者說對於已經被釣怕了的鱧魚來說,這種泳型似乎太過火了一些,可能還是要以Carolina釣組比較合適一些。



5. 整體來說,今天河岸邊的鱧魚並沒有不吃餌的情形,之所以釣不到魚可能的原因包括了釣組設計不當,以及擬餌的泳型表現不理想等。



6. 今天一開始是使用釣何氏棘魞的分段式配鉛設計,結果除了拋投的難度比較高之外,似乎在軟蟲的泳型表現上不夠自然活潑,因此後來將三個咬鉛集中在鉤柄上方才改善了這個問題。



7. 釣鱧魚的軟蟲釣組似乎還是要在配鉛的方式上頭下功夫,配鉛的位置及方式似乎都會顯著地影響軟蟲的泳型表現及鱧魚追咬的意願,這種情形在隔天清晨得到清楚的驗證。今天的釣場環境似乎以1.5號中通鉛搭配Carolina Rig比較合適。



8. 今天確定了兩個釣鱧魚的基本原則,第一,煞車閥一定要鎖緊,先求準確作合著鉤後,再以熟練迅速的技巧操控釣竿及調鬆煞車閥,雖然會有被大魚暴衝拉斷釣線的風險,但是無論如何都要先確保釣到魚再來想辦法力拼。第二,擬餌的活潑性及泳型會關鍵性地影響到鱧魚的咬餌意願及釣獲率,必須時時刻刻保持敏銳的觀察來調整與修正配鉛的方式及位置,不可總是一成不變、不求變通。



以上是今天黃昏釣鱧魚的心得筆記。





2008年6月13日 星期五

20080609-釣魚日記

20080609-釣魚日記



前言



今天來到花蓮溪釣魚,不過由於溪水渾濁的緣故,因此順道去探勘上游的壽豐溪及萬里溪,下午又回到花蓮溪主流月眉段附近測試濁水釣魚的可能性。



時間



上午12:00~14:00林田山林場旁邊的萬里溪。

下午15:50~15:50花蓮溪月眉段鄰近193號縣道邊深水急流



天候狀況



天氣晴朗炎熱,溫度在30度以上,起南風,中等風勢。



釣場型態



萬里溪都是水深在2呎以內的淺瀨緩流,花蓮溪是水勢盛大的深水急流,兩條溪今天的溪水都是呈現將要清澈的半渾濁狀態,花蓮溪的水位因為局部降雨的關係比5/17來的時候要高大約30公分,急流的水勢更加強勁。



標點位置



萬里溪的標點是水底深度有變化的緩流區,花蓮溪則是5/17釣到許多何氏棘魞的斷堐下方急流,水深在1.0~1.5m左右。



(下圖:萬里溪下游的景觀,已經遭受到明顯的人為破壞)





(下圖:今天在萬里溪釣獲的何氏棘魞及丹氏鱲溪哥)











魚獲紀錄



萬里溪釣到一尾30多公分的何氏棘魞,2尾13公分左右的丹氏鱲溪哥。花蓮溪釣到7尾左右的何氏棘魞,體型都在30公分上下,只有一尾是20公分以下的幼魚。



釣組介紹



萬里溪採用3個3B配鉛,搭配三重阿源的DIY 3克重金黃色Spoon,初步的效果相當的不錯,的確可以吸引何氏棘魞咬餌。花蓮溪則採用6B+2x5B的配重,搭配Daiwa的Crusader Spoon,這是幾乎保證釣得到何氏棘魞的設計。







手法及策略



今天還是採用5/17所使用的放流技巧,在萬里溪的時候配合淺水域改用三個3B的設計,在花蓮溪用到6B+2x5B的配重才能抵抗水流的沖刷,今天的目的主要是來確認5/17的釣況

並不是偶然的好運氣,因此主要的釣組、手法及策略都跟5/17所使用的相同。



(下圖:雖然溪水有點渾濁,不過還是能夠以閃亮的Spoon擬餌釣到何氏棘魞)







討論與分析



今天的心得與感想簡單敘述如下:



1. 只要不是汙濁的狀態的話,輕微的濁水還是可以釣得到何氏棘魞,今天的確已經確認了這個可能性,只不過釣獲的比率比水質清澈的時候明顯低上70%以上。改進的策略應該以如何增加吸引何氏棘魞注意力的方向來思考,像是搭配大型旋轉亮片等方式都是可以思考的方向。



2. 8磅Spider編織線的效果相當不錯,應該是已後釣何氏棘魞的標準配備。



3. 今天在不同號數分段式鉛粒的搭配上,我採用由上而下5B-5B-6B的排列方式,這種方式顯然會有過分下沉及魚訊感應不敏銳的缺點。理想的作法應該是6B-5B-5B,或者是6B-5B-4B的排列方式,似乎比較符合漂流釣的基本精神。



(下圖:峭壁下方的釣點今天都沒有釣到任何的何氏棘魞)





4. 今天在峭壁下的Deep Run標點內完全沒有任何的何氏棘魞來咬餌,這跟5/17當天的情形不同,研判是因為水勢過大以致於底下的何氏棘魞沒有辦法長時間停留的緣故。在靠近岸邊的淺水域倒是有釣到一尾小魚,顯然應該會是水流的影響。



5. 特大急流裡頭藏有族群數量豐富的何氏棘魞的論點,至此應該是已經確認了,去年在米棧大橋上方那一大段始終無法克服的超大急流,很可能躲藏了被大水沖刷下來的破紀錄大魚。



6. 在花蓮溪釣何氏棘魞的有效策略應該還是要針對一般釣魚人技巧跟能力難以企及的標點,才有釣出好成績的可能性。



(下圖:要針對一般釣魚人技巧跟能力難以企及的標點,才能釣出好成績)











以上是今天簡短的釣魚心得回顧,其他幾個重要的討論與心得另外以專文來記錄及說明。





2008年6月2日 星期一

20080525-從鹿野到成功-第二天

20080525-從鹿野到成功-第二天

早晨醒來的時候已經是八點多鐘了,窗外亮眼的陽光透過白色的紗質窗簾灑在黑褐色的木質地板上,閃耀著難以言喩的奇妙光芒。由於今天原本就沒有安排任何清晨的行程,因此也沒有刻意地打算早起。身邊的Ally還睡得安穩香甜,而我還是跟往常一樣起床後就滴濾上一整杯的黑咖啡,然後站在窗檯前觀看著外頭綠油油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