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30日 星期六

20080802-釣魚日記

20080802-釣魚日記



這個周末原本是要帶Ally及寶寶回宜蘭,結果星期四晚上Ally突然發生急性腸胃炎,一家人在榮總的急診室折騰到了半夜,因此這個周末就必須留在台北休養,只剩下我一個人自己回宜蘭。



一大早我還是出門釣軟蟲,我來到有一段時間都沒來過的慶和橋下方釣場,雖然今天的天氣條件似乎很不錯,不過橋下幾處釣場的鱧魚群似乎完全消失無蹤,我試了大約30分鐘左右完全沒有來追咬的跡象,於是開始沿著河岸往下游移動。



(下圖:慶和橋下方各個標點完全沒有鱧魚出沒的蹤跡)













下游岸邊的水生植物區邊緣還是看得到幾尾1~2斤級的鱧魚探頭探腦地出沒,只不過對於軟蟲似乎完全沒有任何的興趣,我採取的策略是先將軟蟲拋投到河心區域,然後再緩慢地沿著岸際牽引軟蟲游動,後來的確是有被追咬幾次,其中的一次是當軟蟲通過一尾剛好浮頭換氣的鱧魚身邊時,這尾大約兩斤級的傢伙以相當快的速度反身就咬住游動的Grub軟蟲,只不過這個時候這把V3路亞竿調性過軟的問題又再次浮現,幾乎都是無法確實著鉤而讓鱧魚脫鉤逃逸。



(下圖:水生植物的邊緣還是不可放過的鱧魚標點)





除此之外,幾個在底層試探性追咬的動作也無法立刻反應揚竿,因此都沒有辦法釣到任何的鱧魚,今天早上的釣遊就在這樣的情況下草草地結束。





20080731-釣魚日記

20080731-釣魚日記



最近宜蘭的新家開始進行整修的工程,因此每個禮拜都要找一天的下午回去跟土水師傅溝通工程的細節。通常溝通的時間大約十多分鐘就結束了,畢竟不過是擴建一間書房及頂樓工作室的小工程而已,在這些三十多年經驗的老師傅眼中應該不過是輕而易舉的工作吧。通常我都會在中午左右離開公司,因此回到宜蘭跟老師傅們溝通完之後都還是不到三點的左右,於是直到天黑前的這3、4個小時就成為我享受釣魚的偷閒時間。



我大約是在三點左右來到宜蘭河靶場附近釣魚,今天的天氣雖然相當炎熱,不過河岸邊鱧魚的活力似乎還相當的活躍,淺灘區可以看到幾尾斤級小鱧魚悄悄地穿梭游動。我在菜園邊的岸際草叢吸引了幾次追咬,最後終於以星點白色的Tab Tail Grub釣到一尾斤把重的小傢伙。



(下圖:追咬星點白Tab Tail Grub的小鱧魚)









這個標點接下來就沒有比較明顯的魚訊,我沿著河岸邊的幾處菜園邊緣不斷地試釣,不過都沒有再來咬餌的現象,看來棲息在這處靶場釣場的鱧魚大概真的是已經被人給釣怕了吧。這一個多月來這處釣場出現一組打沉底的釣客,恐怕是被這票人釣怕了吧。



(下圖:這處水門釣場今年夏天的釣況真的很悽慘)





我最後來到水門對面的緩流內灣釣場來試釣,這處釣場的鱧魚之前相當的活躍,去年是附近幾處釣況不錯的釣點之一,可是入夏以來這裡的鱧魚不知道什麼緣故似乎已經消失無蹤。我大概試釣了十多分鐘就決定放棄了,於是往下游大約十多公尺的一處小出水口標點下竿,從岸邊雜草完整茂盛的情形來看,應該是一處還沒有人捷足先登的標點。岸邊的水深大約在1呎半左右,底下看起來應該會有不少的障礙物。



(下圖:這處水生植物茂盛的岸邊是還沒有人捷足先登的好釣場)





我從軟蟲盒裡頭拿出了僅剩的一尾紫紅色Gambler® Flapp'n Tail Worm,這款5英吋長的軟蟲對泰國鱧魚很有吸引力,不過之前買的幾乎已經消耗殆盡,軟蟲盒裡頭似乎僅剩這最後的一尾。我使用2/0 Super Lock Hook以 Florida Rig的方式掛餌,然後搭配著Carolina Rig的配鉛開始讓軟蟲在水草頂層跳躍穿梭,希望能夠吸引底下的泰國鱧魚出來追咬。



果不其然,這尾軟蟲在濃密的水草頂層跳躍的時候,立刻吸引一尾兩斤級的鱧魚從底下衝出追咬,我連揚竿作合的時間都沒有整把竿子就已經被凹了下去,然後花了一點功夫才用撈網將這尾鱧魚撈上岸來。



(下圖:這尾鱧魚跟追咬的紫紅色Gambler® Flapp'n Tail Worm)









接下來的半個多小時這尾軟蟲還是被攻擊了好幾次,其中的一次整把竿子被大力的扯下去,不過我使用的Pokee 7.02呎V3路亞竿調性實在是太軟了,今天幾次的魚訊都沒有辦法確實地作合著鉤,顯然這把V3並不適合拿來釣鱧魚,下一次要從台北拿一把7.6呎的Driver竿回宜蘭,畢竟Driver的調性比較適合釣粗暴的鱧魚。



我在天黑前再也沒有釣上來任何的鱧魚,不過黃昏的這段釣遊倒是又發現了幾個問題與心得,簡單敘述紀錄如下:



1. 這款5英吋長的Gambler® Flapp'n Tail Worm對宜蘭河的泰國鱧魚真的很有吸引力,而且非常適合在水草頂層以Top Water的手法來使用,這是下階段採購軟蟲必要的項目。



2. 這把Pokee 7.02呎V3路亞竿調性實在是太軟了,坦白說真的不適合拿來釣泰國鱧魚,雖然腰身的強度還算可以,不過過軟的竿先讓作合的確實程度相當不理想,的確讓我失手很多次,要改用硬調性的Driver竿。



(下圖:這些茂盛的水生植物底下躲藏了很多鱧魚,是很典型的鱧魚標點,不過要克服容易掛底的問題)









3. 今天最後的這處標點其實是相當典型的鱧魚釣場,岸邊茂盛的水生植物底下躲藏著很多的鱧魚,不過操作軟蟲的時候要注意到掛底的問題,通常以水面系的手法比較容易攻略,因此是雷蛙容易施展的標點,使用軟蟲的話就要採用我今天所使用的水草頂層攻略手法。



以上是今天下午的釣鱧魚心得筆記。







2008年8月26日 星期二

Structure, Cover and Edge Effects

Structure, Cover and Edge Effects



過去幾周以來我都在閱讀由In-Fisherman雜誌所出版的Largemouth Bass Fundamentals這本書,這本大約220頁左右的Bass Fishing專門書籍是In-Fisherman雜誌預計出版的四本系列叢書的第一本,本系列的第二本則是Largemouth Bass Location,專文介紹釣Bass的釣場及標點選擇,其餘兩本則是Largemouth Bass Presentation Perspectives- An In-depth Look at the Best Lures,以及Proven Techniques and Tackle Tips from the World’s Best Bass Angler,不過這兩本書直到目前為止還沒正式問世,因此我手頭上也只有前面的第一及第二冊。



In-Fisherman雜誌試圖藉著這四本專書將1975年創刊以來的各種Bass Fishing文章及技巧總集大成,因此,文章的詳實與深入的程度遠非一般的釣魚書籍所能比擬,藉著豐富而專業的數據及圖表將Bass這種Sport Fish的生態、習性、棲地以及釣法技巧詳加解釋與說明,我在閱讀這些文章的同時也多少吸收了許多魚類學方面的專門知識。



(下圖: Largemouth Bass Fundamentals與Largemouth Bass Location)





雖然我並不常釣Bass,然而我認為透過這些專門介紹Bass Fishing的原文書籍,對於如何增進使用各種擬餌的技巧與釣法,來釣取鱧魚這種習性與Bass堪稱相當接近的本地擬餌釣遊魚種,應當會有相當正面的啟發與助益。事實上,我以釣鱧魚來練習各種擬餌技巧與釣法的初衷,原本就是希望能夠藉此掌握到各種擬餌釣法的基本技巧,為以後正式踏入Bass Fishing領域來預做準備。因此在繞了一大圈之後,我又回過頭來認真地閱讀各種Bass Fishing的專門書籍,試圖找到關鍵的技巧與觀念解決我眼前遭遇到的技術瓶頸難題,這也是非常有趣的一番轉折。



在閱讀Largemouth Bass Fundamentals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看到了美國釣魚人對於Bass Fishing所投入的精神與資源,其深入與專業的程度著實讓人嘆為觀止,坦白說我真的是見識到不少相當具有啟發性及原創性的釣魚觀念與技巧。在這本書的第四章Bass Fundamentals裡頭專章介紹Reading Bass Structure的基本觀念,包括了Structure、Cover以及Edge Effect三個基本的標點觀念。文章的原文寫到:



Structure is the shape of bottom in a body of water, its changing depth, points, flats, islands, rocks, drop-offs.



Cover refers to any object on structure. Piers, wood, rocks, weeds, old cars in the water- all these things are sometimes loosely referred to structure, but these are cover.



These two concepts must be considered together.



This edge effect is important because fish, including bass, related to edge. The edge may be obvious, like the outside portion of weedbed, or subtle, like the edge of a school of baitfish, or the depth of light penetration. …..such as changes from one weed type to another, transition from hard to soft bottom, or drop-offs of just 1 or 2 feet, can be the key to bassing success.



一般的釣魚人對於Structure及Cover通常比較有概念,像是深度變化的區域、突出的峽角、平坦的池底、突出水面的小島等,正是所謂的Structure。至於Cover就更直覺了,水邊雜草底下的陰影區域、人工構造物的邊緣地帶、水草茂生的區域,都可以是所謂的覆蓋區域(Cover)。



(下圖:水生植物的邊緣地帶是典型釣鱧魚的標點)





Structure跟Cover這兩種觀念必須同時看待與考量,以釣鱧魚來說,Structure可以是河岸邊水深開始有變化的區域,Cover則通常是鱧魚躲藏棲身的障礙物或是漂浮水生植物底下區域,這些都是非常典型而且直覺的Structure及Cover的概念。



至於所謂的Edge Effect則稍微的抽象難懂一些,舉例來說,像是水中障礙物的周邊區域、水生植物邊緣地帶等等,這些所謂的邊緣地帶基本上就是鱧魚或是Bass這種魚類進出及覓食的區域。以泰國鱧魚來說,這些鱧魚平常大多蟄伏在水中障礙物、水生植物根莖底部、以及漂浮植物聚集的區域,平日大多小心翼翼地在這些區域的邊緣進進出出,伺機等待食物的經過來獵食。通常鱧魚並不會離開這些區域太遠,偶爾會浮出水面來換氣,然後再悄悄地隱身在藏身處,擬餌必須小心地通過這些區域的邊緣(Edge),才會有比較高的機率能夠吸引鱧魚出來咬餌。



然而Edge的觀念並不只有在實體區域的邊緣,像是餌料小魚群的邊緣地帶、光線能夠穿透的極限深度,甚至於不同的水生植物生長界線,以及不同質地的河底區域等,都可以是所謂的Edge觀念。Bass會在這些類型的Edge區域活動及捕食,同樣的本地的泰國鱧魚也觀察到類似的行為模式。



宜蘭河典型的鱧魚棲息地點不外乎水生植物茂生的區域,這就是典型的Cover區域,使用雷蛙的雷魚師大多會以這些區域的邊緣地帶為主要的狙擊標點,雖然是水面系的釣法卻也涵蓋了Structure的觀念,這裡的Structure指的是河岸的各種地形變化,像是水流和緩的小型內湾區域,河中淤積的淺灘地等,都是雷蛙可以順利施展的Structure。



在宜蘭河釣泰國鱧魚的典型標點還包括了河心主流的邊緣區域,橋墩週邊的淤積障礙物邊緣,河底深度變化的邊緣等,這些不甚明顯的Edge區域一般來說常常被釣魚人所忽略,特別是使用水面系擬餌的雷蛙釣師,通常很難以肉眼判讀出這些Structure變化的區域,反倒是使用軟蟲的雷魚師可以透過擬餌搜尋河底的過程來讀取這些Structure的變化。



(下圖:河心主流的邊緣地帶是最不容易被一般雷魚師所注意到的標點)





在這些不易判讀的Structure變化中,河心主流的邊緣地帶是最不容易被一般雷魚師所注意到的標點,在宜蘭河某些稍有流速的河段是許多超大型鱧魚棲息覓食的區域,這些動輒四、五斤的大型鱧魚大都棲息在河心邊緣流速稍緩的地帶,這些邊緣區域平日累積了很多從上游漂流下來的沉積物及食物,是河裏頭許多魚類聚集覓食的區域,因此也吸引很多超大型鱧魚前來這個區域捕食聚集覓食的小魚群。



我自己大多數的大型鱧魚都是在這樣的地形裡頭所釣獲的,而這種地形所涵蓋的就是流心邊緣深度變化所形成的Structure,以及河水流速差異所形成的Edge Effect。此外,在這些河心邊緣地帶通常沉積了很多上游漂流下來的垃圾及障礙物,形成了鱧魚躲藏棲息的絕佳環境,因此也吸引了很多大型鱧魚棲息在這些表面上看似不會有鱧魚躲藏的絕佳標點。



(下圖:這尾六斤多的超大鱧魚就是在河心主流的邊緣地帶釣獲的)





宜蘭河的周邊區域並沒有很多的蛙類棲息,河岸的過度開發與農業的使用造成岸邊的蛙類族群並不能說繁盛,因此也無法提供原本以捕食蛙類為主食的鱧魚豐富的食物來源。因此,棲息在宜蘭河裡頭的鱧魚有很大的一部分食物來源是來自於各種小型魚類,這也可以解釋為何許多超大型鱧魚是棲息在遠離蛙類聚集岸邊的河心區域。許多當地的釣友都有看過鱧魚追食溪哥小魚的景象,Beyan也曾經看到自己釣獲的鱧魚吐出整尾的小魚,這都說明了大型鱧魚的日常主食是各種小魚,而非兩棲蛙類。



宜蘭河的鱧魚在春季與夏季之間會明顯地聚集到水生植物區的邊緣及淺水岸邊,主要是為了捕食大量聚集求偶中的蛙類,這個時候在這些標點內軟蟲的釣獲比率會大幅地下降,反倒是模擬兩棲蛙類的雷蛙擬餌則會有出人意表的好成績。雖然這些標點內以軟蟲還是能夠多少釣獲一些鱧魚,不過絕大部分都是一斤前後的小型鱧魚,體型稍大的大鱧魚則是完全無視於軟蟲的存在,通常只會在天剛亮的清晨及天黑時分才來咬餌。



反倒是在河心邊緣標點內的大鱧魚照樣乾脆地追咬軟蟲,這是因為這些區域內的大鱧魚原本就是傾向於追咬各種游動的水中生物,因此大多對泳型生動活潑的軟蟲來之不拒。這種在不同Edge區域內的鱧魚所展現出來的卻也是不同的食性傾向,的確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我在閱讀Structure、Cover以及Edge Effect觀念的同時,也不斷地試圖思考我在宜蘭河釣鱧魚所遭遇到的各種問題與現象,竟然在兩種完全不同的釣遊魚種之間找到許多相通且類似的道理,這也是意料之外的啟發與收穫。







2008年8月15日 星期五

溪哥的釣餌-(3)

溪哥的釣餌-(3)



萬能餌應該稱得上是台灣釣魚活動中歷史最悠久的釣餌之一,這樣一包不到十元的黃色粉末是很多人童年釣魚的回憶,這種便宜粉末釣餌的效果與使用性能直到今天都還相當地令人感到滿意。除了應用在一般溪流釣魚的場合之外,淡水河川及湖泊釣魚都可以拿來當作釣餌或添加材料使用。



目前市面上的萬能餌有黃色及白色兩種產品,在溪流釣的應用上,黃色及白色兩種萬能餌粉都有其適用的場合。一般的看法是黃色萬能餌比較適合釣石斑魚,通常會添加花生粉或花生醬來搭配使用。白色萬能餌則可以拿來釣溪哥及山溪潭區的苦花,苦花魚對於白色餌料有明顯的偏好與興趣,白色萬能餌在使用效果上似乎有優於黃色萬能餌的情形。不過,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專門使用萬能餌來釣溪哥,大多數的釣友都會選擇效率高的糊餌,或者是方便的吐司麵包及不易消餌的魚蟲來釣溪哥。事實上,白色萬能餌如果調製得好的話,也是釣溪哥一道不錯的餌料。




(下圖:一包區區十元的黃色粉末餌料,竟已風行台灣數十年)





使用萬能餌最常遭遇的問題就是調製過當,整團釣餌因此變成了不易消散的「死餌」。合理的調製手法關鍵在於粉末顆粒要充分地吸飽水份之後再適度拌和。我的作法是先在餌盒裡頭盛一層淺水,然後將萬能餌粉末均勻地分次澆灑上去,務必讓粉末顆粒都能夠吸飽水份後,然後以湯匙稍微拌和幾下,除此之外千萬不能多加搓揉,否則很快就會變成死硬很難使用的硬餌。開始釣魚的時候先在餌盒內部灑上一層萬能餌粉末,掛餌的時候同時沾黏一些乾粉末來調節餌團的物理性質。



宜蘭當地的溪哥通常棲息在水質肥沃的平地溪流、灌溉溝渠、河川的中上游段、以及自然湧泉的湖泊野塘當中,這些平地溪流及灌溉溝渠所出產的丹氏鱲溪哥通常都會來咬這種白色萬能餌團,最好能夠添加能夠在水中產生擴散霧化效果的白粉,這種白粉在宜蘭當地的釣具店都有出售,當地釣友都拿來釣俗稱「鯁仔」的阿麻魚使用,這種添加了白粉的白色萬能餌在水中會散發煙霧狀的白色霧化效果,這些生活在水質肥沃溪流裡頭的溪哥很愛追咬這種餌料。



萬能餌這種釣餌常常被拿來當作誘餌使用,簡單的搭配一些具有香味的米糠粉或底料來使用,這是因為萬能餌可以適度地增加這些誘餌的黏性,幫助誘餌團拋投的時候不會過早散開,並且延長誘餌在水中的使用時間。萬能餌的黏性也常常被應用在增加餌料的物理黏性上頭,遠投底釣所使用的餌團一般都會添加一些萬能餌來增加餌團的黏性,避免在拋甩的過程中在空中化散。




(下圖:國產Fulaku也是不錯用的產品)





日本人釣鯽魚用的植物性粉餌料很早就隨著釣日本鯽魚的活動傳到台灣來,這些鯽魚餌通常有很優良的物理與化學性質,對於其他的淡水魚也有很不錯的效果,因此也常被釣友拿來當作溪流釣的釣餌來使用。這些日鯽釣餌當中以日商丸九商社所出品的「伊磨」及「夫拉庫」最具代表性,「伊磨」這種由蕃薯所製成的鯽魚粉餌具有高比重、黏性高、層狀剝落的特性,通常是做為鯽魚餌的基材來使用。「夫拉庫」則是馬鈴薯所製成的粉餌,其特色就是比重輕、幾乎毫無黏性、擴散性高。除了這兩種鯽魚餌之外,雖然也可以買到種類相當多的其他日本鯽魚專用餌,不過基本上還是以這兩種日本鯽魚釣餌較為常見。



我平日溪釣所使用的粉餌主要的材料就是這兩種粉餌為素材,利用伊磨與夫拉庫兩種性質截然不同的材料,來搭配組合出自己想要得到的物理效果。一般來說是以一份的伊磨搭配兩份的夫拉庫來使用,這種比例所得到的溶散性似乎比較理想,大約可以抵擋住小魚群幾次的啄餌而不會立即消餌,又能在大魚吸餌的時候順利地作合著鉤。



這兩種材料的比例其實都可以因時、因地、因人來調整,夏天釣淺瀨區活力充沛的溪哥群時,我通常會增加夫拉庫的比例,為的是讓更為鬆散的釣餌能夠在魚群搶餌的第一時間就能自行化散著鉤,無須刻意去等待合適的揚竿時機點,這種作法是餌料非常容易在流動的溪水中消散,因此大多搭配9~12呎的短竿以製造誘餌流帶的手法釣魚。反之,釣止水區域或是潭區深場的溪哥則使用多一點的伊磨,這是因為釣餌在下沉到深場的途中常常會遭遇在中層水域出沒得小魚群搶食,釣餌必須要有適當的黏性才能下沉到大魚棲息的底層水域,因此適度的黏性跟稍大的餌團是以練餌釣潭區溪哥的合理作法。




(下圖:伊磨這種傳奇性的釣餌是很多人必備的釣餌)





本地釣餌製造商也出品種類相當多的土鯽魚餌,不過這些專釣雜食性土鯽魚的國產釣餌通常有比較豐富的添加料成分,一般而言比較適合拿來釣雜食性強的石斑魚。此外這些國產釣餌的物理性質與穩定度大多不如日本產品,使用上必須注意新鮮度及吸水性。



不管是萬能餌還是日本鯽魚釣餌,其關鍵性都在於吸水及搓揉的程度,以日本鯽魚的餌料來說,在使用上幾乎都是盡量控制搓揉的次數,儘可能讓釣餌保持適度的黏性與化散的效果。黏性與化散性能之間的平衡與取捨,是使用練餌類釣餌成功的關鍵所在,很多釣魚人就是因為這個緣故而捨棄了以粉餌來釣溪流釣。事實上,在不斷地重複拋餌、揚竿、消餌的過程中,其實已經達成了施打誘餌誘集魚群的目的。只要能夠掌握到這個訣竅,粉餌類釣餌其實不失為一強力而有效的溪釣釣餌。



另外一類常見的溪流釣溪哥餌料就是鼎鼎有名的紅餌,這種以食用色素將練餌染成紅色的作法曾經風行過一段不短的時間,很多釣溪哥的人幾乎都曾經拿紅餌釣過溪哥。這種將染紅釣餌曾經引起大家廣泛的討論,也不知道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流傳起這種觀念,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這種紅餌曾經是釣溪哥的主流釣餌。



姑且不論溪哥這種魚對於紅色是否有偏好,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紅色的光波在水中吸收消散的程度最快,在清澈的水中大約幾呎深就會變成不易辨識的黑色,理論上並不應該有增強吸引魚類注意的效果。我自己當初也曾經相信過這種染紅理論一段不短的時間,因此都會在餌料裡頭添加紅色食用色素,後來有一次在茣荖坑溪釣溪哥時候剛好染紅的餌料用完,只好拿出完全沒有添加色素的粉餌出來釣魚,結果完全沒有染色的釣餌照樣溪哥釣得不亦樂乎,後來慢慢地就逐漸放棄將餌料染紅的作法,直到現在這十餘年間我已經不曾再使用過染紅的釣餌,可是各地溪流裡頭的溪哥、石斑照樣釣得不亦樂乎。



紅色釣餌的理論其實不單只有台灣有,最近幾年美國釣Bass的釣友非常流行使用紅色系的路亞,幾乎每家廠商都有出品各種鮮紅色塗裝的路亞,許多人也信誓旦旦地認為紅色系塗裝對於Bass有多麼的有吸引力,大家的論調幾乎都在於強調鮮紅色路亞在水中的視覺效果有多顯著、多有吸引力。可是弔詭的是,同一時間美國的Bass釣友又流行使用紅色系的釣線來釣魚,像是釣具大廠Shakespeare的Cajun Line就是相當著名的紅色線系發燒品。這些紅色線系產品基本的行銷論調是強調紅色的色譜在水中最容易被水分吸收消散,因此敏感的Bass完全察覺不到釣線的存在。可是這樣的論調似乎又跟紅色路亞的論調相互矛盾,這個紅色的迷思也在美國當地釣界掀起了相當熱烈的討論。



紅色釣餌的功效其實還是見仁見智的問題,基本上我認為溪釣的釣餌應該還是越單純越好,這幾年來我出門溪釣所使用的釣餌不外乎是吐司麵包,一包的伊磨加夫拉庫的粉餌,頂多就是多帶一包萬能餌,如此就可以輕鬆愉快地釣上一天的魚。





2008年8月10日 星期日

20080726-釣魚日記

20080726-釣魚日記



經過昨天黃昏的一番折騰,我心裡頭想要繼續釣魚的念頭還是不斷在發酵當中,於是清晨天剛亮我又來到河邊繼續嘗試著以軟蟲來釣鱧魚。今天早上的天氣還是標準的夏日清晨,氣溫跟陽光在天亮之後很快地便讓人難以消受,河邊的景況看起來還是應該有釣到鱧魚的可能,於是趕緊拿出昨天的裝備就開始釣起魚來了。



只是萬萬沒想到今天早上的鱧魚完全都沒有來捧場的跡象,我還在納悶不已的時候,突然間留意到捲線器上頭還有濃濃的綠油精的味道,原來昨天阿超那要命的綠油精竟然把我的捲線器跟路亞竿弄得到處都是。我當下心裡產生了極大的不祥預感,果不其然接下來的三個小時水裡頭的鱧魚連一點來追咬的跡象都沒有,真的是被上天詛咒了。



為了解決這個困境我只得改變策略,仔細地在岸邊尋找鱧魚築巢的蹤跡,求偶產卵期的成熟鱧魚會在水草底下成雙成對地出沒,任何進入築巢區域內的異物都會被親魚本能性地攻擊,這跟吳郭魚、Bass等都是相同的本能習性,追咬經過的軟蟲或是路亞並非出自於捕食的動機,而是來自於保護築巢地與稚魚的天性本能,因此,這是我唯一想到可能釣得到鱧魚的機會。



(下圖:左方的水草缺口就是鱧魚築巢的位置,下方水生植物區的小缺口就是這尾鱧魚脫困之後濺開的缺口)





我在河岸邊仔細地觀察了一會兒終於看到岸邊彎區緩流邊緣有兩尾大約2~3斤左右的鱧魚,正在水草邊緣相互追逐起舞,我心想這看起來應該是築巢的鱧魚沒錯,於是小心翼翼地將軟蟲丟到邊緣的水芙蓉上頭,然後小心地舞弄軟蟲在水芙蓉上頭輕輕跳躍,就在軟蟲才剛躍下水草邊緣的水面時,突然間整個路亞竿的竿先被重重地扯了下去,我趕緊順勢大力揚竿作合,同時間母線硬生生地被扯入前方的水草深處。



為了避免讓鱧魚躲入水草底層而掛底,於是我趕緊收線並且用力拉拔,終於將這尾鱧魚拉出前方的水草底下,然而眼前岸際這整片濃密的水生植物卻成為下一個難以克服的難題,這尾大約3斤多的鱧魚就這樣硬生生地卡在成堆水草裡頭,我既沒辦法將它拉上岸來,也找不到可以避開的辦法。之前都是以15呎的磯釣撈網來解決類似的問題,連魚帶整坨水草團直接撈上岸來,然而今天更要命的是忘了帶撈網出門了,於是只得這樣子僵持著。



釣線那端的鱧魚就這樣掛在水草團裡頭,而我使用的20磅編織線跟12磅碳纖前導線也真的沒辦法像釣雷蛙那樣直接將鱧魚拖上岸來,於是我靜靜地等待這尾鱧魚自行脫困後,我再尋找合適的角度起魚。接著一分一秒慢慢地過去了,這尾鱧魚還是一動都不動地跟我僵持著,最後我終於還是放棄了,擔心這尾鱧魚最後會虛脫而掛掉,只得用力扯斷12磅的前導線,然後脫困的鱧魚馬上一個翻身濺起了一片水花後逃逸無蹤,這是今天唯一的一尾魚獲。



接下了的一整天我把阿超這傢伙狠狠地埋怨了無數次,真的是被詛咒的一天!





2008年8月9日 星期六

溪哥的釣餌-(2)

溪哥的釣餌-(2)



在溪釣的各種植物性釣餌裡頭,吐司麵包應該是被最多釣友廣泛採用的,各種本地溪流裡頭出產的魚類包括了溪哥、石斑、苦花、馬口魚,甚至於竹竿頭以及底棲性的蝦虎魚都會來吃這種人類的食物。



吐司麵包在本地溪流釣魚活動的應用上,應當以沉底釣苦花最具代表性,不管是飄流(流鉛)底釣、敲(觸)底釣法、或是重鉛浮標釣,幾乎都是以吐司麵包最為主要的釣餌。此外,其他的溪流釣法也可以搭配這種白花花的吐司麵包來使用,許多釣魚人出門釣魚通常都會順便買半條吐司麵包,一方面可以當作釣餌來使用,一方面也可以臨時拿來當作充飢的點心,這種便宜又便利的吐司麵包堪稱是當今最普遍的溪釣釣餌不為過。



吐司麵包在使用的手法上可以分作「乾式」與「濕式」兩類,其差別只在於使用的時候是否先將吐司麵包沾水濕潤而已,吐司麵包這種麵糰發酵後製成的食品,裡頭有非常多細密緊緻的空隙組織,這些澱粉分子所形成的組織空隙裡頭包含了很多的空氣,因此新鮮的吐司麵包在水中基本上是屬於輕比重、容易漂浮的狀態。沾水的用意就在於要預先破壞這些緊緻的氣泡空隙,讓吐司麵包餌能夠更快速地下沉到設定的釣棚深度內。



吐司麵包採用「乾式」或「濕式」的手法基本上由釣魚人本身的習慣、釣場型態、採用的釣組手法、及目標魚種等因素來決定。早期釣苦花魚的沉底釣組都是採用乾式的手法,後來一些釣友慢慢地使用了預先沾水的吐司麵包。浮標飄流釣的場合大多會使用沾水的濕式手法,這是因為希望吐司麵包能夠下沉到溪流底層,迎風拋投的時候也比較容易順暢一些。



乾式的手法通常是將新鮮的吐司麵包片撕掉微焦的外皮,然後將中間白色的部份以剪刀剪成條狀,釣苦花魚的場合通常還會再裁減成合適的方塊狀。有些釣魚人則喜歡直接撕成長條型,理由是認為剪刀裁剪會破壞吐司麵包的空隙結構。還有一些釣魚人則是直接在土司麵包上頭捏挖適當大小的團塊,這種作法通常不能穩定地控制吐司麵包餌團的大小及比重性質,並不是理想的作法。



濕式的手法則是在吐司麵包上頭預先添加水份濕潤,添加水份的手法因人而異,有些比較講究一點的釣友會用噴霧器小心地噴灑水份,比較粗曠豪邁一點的就在溪邊直接沾水使用。濕式手法的的關鍵在於沾水的濕潤程度,水分過少或是沾水的時間過短的話,吐司麵包表裡層的比重並不均勻,通常無法達成設定的效果及比重。水分過多或是沾水時間過長的話,吐司麵包會變成黏糊糊的一團,幾乎難以順利地勾掛在魚鉤上,下水之後也沒兩下就消散殆盡。



溪釣高手在吐司麵包的使用手法上通常都有自己專業的手法,許多看似毫不起眼的細節其實隱含著外人難以理解的道理,很多時候大家排排站在溪邊同樣以吐司麵包釣魚,常常就是有人怎麼樣都釣不到魚,而旁邊拿同一包土司當釣餌的同伴就是頻頻中魚,其關鍵就在於使用的手法細節上頭。



一般的濕式手法通常都是直接在溪邊沾水使用,沾水之前要先將焦黃的吐司邊切掉,然後將整片土司輕輕地壓入水中,在水中停留的時間通常都是由個人的經驗來決定。然後取出水面輕輕地將土司多餘的水分擠乾,這個動作要非常的輕巧緩慢,太快太急的話沾水的吐司麵包會被壓成完全黏糊的一團,使用上就不是那麼理想。沾水過多的吐司要捨棄不用,可以揉碎之後當成誘餌來使用。接著用手將土司撕成適當的條狀放在餌盒裡頭使用,一次使用的量不要太多,沾水的吐司在時間久了之後不是變得乾硬,不然就是糊成一團,因此通常都是一次使用一片。



在選購吐司麵包的時候要注意到新鮮的程度,最好是當天出爐的新鮮麵包,吐司麵包在室溫下擱置幾天之後纖維就會脆化,一沾水就完全鬆垮掉無法使用,一般辦別的方式就是拿看看吐司麵包是否比較沉重,觸碰看看是不是很有彈性,一般來說,新鮮而且纖維結構緊緻的麵包都會比較沉重而且富有彈性。



第二個要注意的是吐司麵包本身奶油或是植物油的含量,吐司麵包在烘培過程中為了增加烘培後的風味及香氣通常會添加奶油,含油量高的吐司麵包一沾水就會變得黏糊糊的無法使用,因此在選購麵包的時候要注意到這個含油量的問題。通常有經驗的釣友都會知道哪幾家麵包店製作的吐司麵包比較適合拿來釣魚,某些靠近釣場的麵包店家還會有專門供應釣魚的吐司麵包出售。此外,只能選購完全沒有添加任何東西的白吐司,其他的像是雜糧、奶酥、葡萄乾土司等等都不適合拿來釣魚。



我自己平常用的都是全家便利超商賣的白吐司,這種白吐司基本上還算是可以用的產品,奶油的含量比其他超商的產品低很多,切片厚度也比較大一些,麵包纖維也算緊緻堅實,而且全省到處都有全家超商方便選購。不過最近兩年全家超商的吐司麵包有品質下滑的趨勢,可能是因為麵粉類原物料上漲的結果,大概在2003~2006年那段期間的吐司真的是便宜又實惠。



平常買回家的吐司麵包如果要保存的話,一定要將袋子確實封緊,不可以讓水分蒸發造成麵包纖維鬆散的結果,一般的做法會將緊密包裝的麵包放在冰箱上層冷凍櫃中保存,理論上放個一、兩個禮拜沒有什麼問題,不過還是建議出門釣魚時買新鮮的吐司比較恰當一些。



通常一整片吐司麵包並不會有完全均勻的組織結構及比重性質,只要用手輕輕一撕就可以發現某些部位是纖維緊緻的結構,白話一點來說就是有韌性及筋度,某些部位則是鬆垮垮的一撕就碎。因此,有經驗的釣手在使用吐司麵包的時候,只會選取合適自己作釣的部份,其餘不合用的部位不是捨棄不要,要不然就是撕碎了當誘餌。



拿吐司麵包釣溪哥的手法跟釣苦花魚是有所不同的,釣溪哥所用的吐司麵包通常要充分地濕潤,然後再成團放在餌盒裡頭。使用的手法是完全不沾手以鉤子直接沾掛吐司麵包纖維來掛餌,這有點像是糊餌掛餌的手法,也很像以淡水青苔釣烏魚的掛餌方式。要達到這種效果的吐司麵包不但含油量要很低,而且麵包的纖維要相當的均勻完整,通常使用這種手法的高手都有自己獲得吐司麵包的門路。



釣組的設計跟一般的漂流浮標釣雷同,只不過這種釣棚都比較中上層一些,通常都只是釣個兩、三尺深就可以了。釣竿的調性要稍微硬調性一些,拋餌及揚竿作合才會確實有效率。釣魚的手法跟糊餌有點類似,都是集中標點、短流程的釣魚手法。這種釣溪哥魚手法的效率很高,高手的成績不會比糊餌差到哪裡去。吐司麵包餌的餌團通常可以大一些,承受小魚搶餌消散的能力又比糊餌理想,著鉤的確實程度與糊餌不相上下,在釣獲的尾數量上頭雖然比不上糊餌,然而漁獲的整體尺寸水準會明顯理想許多。



浮標釣石斑跟苦花魚的吐司麵包則必須稍微緊緻一些,水流湍急的釣點含水量多一些方便釣組下沉,水淺的標點則可以減少含水量來減輕麵包的比重,一方面可以活化釣餌漂流的程度,一方面也比較不會下沉而掛底。



各種水流條件及釣場環境下,所使用的吐司麵包手法及技巧也會有所不同,這樣看似簡單的一片白色麵包,其實隱含著相當豐富的觀念手法及技巧在裡頭,這也是為何吐司麵包至今仍是許多溪釣高手喜愛使用的釣餌。





2008年8月8日 星期五

溪哥的釣餌-(1)

溪哥的釣餌-(1)



基本上,溪哥這種魚類的食性應該算是葷素不拘的,各種棲息在溪流底部的水生昆蟲,溪流附近飛舞的飛蛾、蜉蝣、蚊蠅等陸生昆蟲都可以是溪哥的動物性食物來源;溪流石塊上生長的各種藻類、漂流的樹葉、植物殘渣等,則可以是溪哥植物性食物的來源。



釣溪哥的釣餌種類也是種類繁多,許多動、植物性的釣餌材料基本上都可以拿來釣溪哥,常見的幾種動物性釣餌包括了魚蟲(蛆)、溪虫、紅蚯蚓、麵包蟲、黑殼蝦等,比較少見的則有紅蟲、蔥蟲等等。植物性釣餌則包括了吐司麵包、地瓜、一般的穀類粉末等等,另外就是一些釣具店出售的包裝練餌,像是釣鯽魚的的粉餌、便宜的萬能餌、糊餌等。此外,小型的羽毛鉤、金屬匙型擬餌(Spoon)、旋轉亮片(Spinner)、魚皮擬餌等,也都是可以搭配合適的釣具來釣溪哥。



魚蟲這種釣餌應該是溪釣使用最普遍的動物性釣餌,這種蠅類幼蟲通常都是以腐敗下雜魚來培養,再搭配具有除臭效果的糠粉與木屑來出售。魚蟲算是相當傳統與古老的一種釣餌,早期都是釣友自行以下雜魚屍體來培養,或者是到屠宰場及垃圾堆尋找。在溪釣活動盛行的地區則有專門的培養場供應,像是新店及竹東地區都可以在當地釣具店買到包裝出售的魚蟲。



魚蟲在使用上一般都是採用尾掛的方式,魚蟲的尾部會有一個堅硬的部位,鉤尖穿刺過去之後讓魚蟲還能活潑地蠕動,通常會同時掛上數尾魚蟲來增加吸引溪哥注意的效果。在經過幾次揚竿拉扯的動作之後,魚蟲會因為受傷及體液流失而失去活動力,這個時候就必須更換新的魚蟲。



作為蠅類幼蟲的魚蟲通常沒幾天就會蛻變成黑色的蟲蛹,因此在選購及保存魚蟲的時候要注意到魚蟲成熟的程度。在挑選的時候要稍微翻動一下包裝在塑膠袋中的魚蟲群,如果有看到相當數量的白色硬蛹甚至成熟的黑蛹的話,這包魚蟲大概沒多久就會全部熟化成不會蠕動的蟲蛹。夏天出門釣魚的時候要多買兩包備用的魚蟲,在炎熱的天氣中常常不到中午整包魚蟲就完全蛻變成白色的硬蛹,因此要多帶幾包備用才保險。



如果有帶冰箱出門的話就將備用魚蟲放在涼爽的冰箱內,可以稍微延遲蟲蛹熟化的時間。出門釣魚前一天買回家的魚蟲也要放在冰箱的保鮮室中保存,否則隔天出門的時候常常會發現都已經熟化成不能使用的硬蛹。不過要事先跟家人做好溝通的工作,並且將魚蟲多用幾個可以透氣的塑膠袋包好,否則難保不會造成家人的恐慌及排斥。



一般溪釣釣友所說的溪虫通常是指石蠶蛾類的幼蟲,這種生活在溪床底部的水生幼蟲是許多釣友喜愛的天然釣餌,特別是專門拿來釣大石斑、大苦花或是吃餌意願不佳的魚群,對於中小型溪哥來說,溪蟲的體型的確是稍嫌大了一點,通常是拿來釣大溪哥、紅貓或者是闊嘴郎。在一般溪流裡頭可以採集到的石蠶類溪虫基本上包括了好幾個種類的幼蟲,一年之中會有一些時間因為成群羽化或是遭遇洪水沖刷的影響而消失,通常在溪流周邊棲地與林相保持得比較完整的流域才容易找到豐富的溪蟲。



鉤掛溪蟲的方式也是以尾掛的方式來進行,溪蟲尾部有一個堅韌的小部位,鉤尖從這個部位小心的穿透過去,然後再小心地別掛在腹部的皮膚表皮上。基本上不建議採用穿透掛的方式,這會讓溪虫很快地因為體液流失而死亡。大型溪蟲通常以一鉤一尾的方式使用,中小型溪蟲則可以以鉤掛魚蟲的方式多尾尾掛。



採集溪蟲的方式通常是在稍有流速的淺瀨底層石塊中翻找,某些溪蟲豐富的溪流裡頭可以在岸際緩流邊的石塊下輕易地找到。在一些底部均是小碎石礫的淺急流溪段常常會有出人意料之外的豐富溪蟲棲息,這些原本應該會被急流沖刷的石礫在溪蟲織網的連結下,竟然成為嚴密穩定的理想棲地,在這種地形中採集溪蟲相當的輕鬆容易,只要拿手撈網或是溪釣的網袋將底部表層的石礫撈到岸邊的地上,直接就可以在石堆中撿拾到處爬動的溪蟲,完全無需費盡力氣到處翻動大石塊。



溪蟲本身對於同類具有高度排他性,通常放在餌盒裡頭會彼此攻擊而死傷慘重,因此在餌盒裡頭要先放一些溪邊石塊上採集的苔蘚植物,提供給溪蟲一些躲避及隔離的空間。一次採集的量也不要太多,避免餌盒內密度過高而造成彼此攻擊的傷亡,通常是用完再補捉會比較理想一些。溪蟲的效用在某些釣友的口中幾乎是無所不咬,不過嚴格說起來,比溪蟲效率好的釣餌還是不少,在顧及生物保育及溪流食物鏈完整的前提下,真的並不建議釣友刻意捕捉溪蟲來釣魚。



其他常見的水生昆蟲還有蜉蝣類的幼蟲,這種攀附在石塊底部的水生昆蟲採集起來很費力,而且出水之後沒多久就會死亡,溪哥魚的確很愛吃這種昆蟲,只是基於同樣保護自然生態的觀點不建議大家使用。另外一種偶爾也會看到的水蜈蚣是釣大型底棲魚類的專門釣餌,並不適宜拿來釣溪哥。



紅蚯蚓是早年釣溪哥另外一種常用的動物性釣餌,是沒有出售魚蟲的地區釣溪哥很常見的釣餌。基本上紅蚯蚓是淡水魚的萬用釣餌,各種淡水魚類都很愛捕食這種多汁肥嫩的環節動物。幾乎所有的台灣釣具店都可以買到紅蚯蚓這種釣餌,早年是養在木盒子中以秤兩的方式販賣,後來因為使用的人變少了,釣具店在保存不易的情況下改以盒裝出售。這種盒裝出售的紅蚯蚓品質跟數量都很不穩定,有些打開之後根本看不到幾尾像話一點的傢伙,品質與體型跟早年秤兩出售的紅蚯蚓真的是天差地遠。



紅蚯蚓對於大溪哥及紅貓的效果奇佳,尤其是在水質稍為肥沃的灌溉溝渠或是平地溪流。掛鉤紅蚯蚓的方式以中段吊掛的方式最理想,缺點是容易在溪哥魚的搶食過程中脫落。通常會同時掛上兩尾左右的紅蚯蚓,大紅貓還是毫不猶豫一口就吞下去,鉤掛紅蚯蚓的鉤子以有倒鉤的秋田狐或袖型勾比較恰當,使用順鉤的話容易有脫落的情形發生。



紅蚯蚓的保存方式大概就是要注意高溫及螞蟻,太陽直曬或是過份高溫的環境很容易造成紅蚯蚓傷亡,夏天釣魚的時候除了盡量保存在陰涼的地方,還得澆水保持盒內培養土的濕潤度。平常保存在家裡最大的問題是無所不在的螞蟻,肥沃的培養土很容易吸引螞蟻大軍的攻擊,裡頭的紅蚯蚓沒兩下就全部被搬光光了。



自己養殖紅蚯蚓並不困難,只要注意到保持涼爽跟溼度,食物就拿家裡吃剩香蕉皮、果皮、西瓜皮就可以了。自己要採集紅蚯蚓的話可以到農村丟棄的垃圾堆底層去尋找,堆肥堆也是很常見的棲息地。香蕉樹年老腐敗之後僅存的根莖部位更是紅蚯蚓的大本營,裡頭多汁滑黏的組織是紅蚯蚓理想的棲息地,有時候可以找到拳頭大成團的紅蚯蚓,不過要特別注意到蜈蚣出沒的蹤跡。



水族館出售的麵包蟲也是某些釣友喜歡的釣餌,不過大多數的人還是會覺得這種釣餌相當的噁心。同樣也是作為水族魚類食物的絲蚓紅蟲則是淡水釣魚的萬能餌,這種釣餌是釣竹竿頭的專門釣餌,溪哥魚也會來捕食而上鉤,不過鉤掛這種釣餌的難度很高,通常都是以鉤子直接成團掛附的方式來釣魚。



淡水出產的黑殼蝦是釣平地溪流溪哥另外一種好用的釣餌,在某些水質還算清澈潔淨的平地溪流裡仍然出產著這種黑殼小蝦,通常以尾掛的方式勾住扇尾來釣魚,除了溪哥之外小土鯽、吳郭魚甚至上溯的黑尾冬都愛吃得很。不過現在這樣條件的平地溪流以不多見。蔥蟲是青蔥根莖內的一種小蟲,這是以前宜蘭地區農村小孩釣魚的現成釣餌,現在在農藥大量使用的情形下,大概也很難再看到這種釣餌了。